第22章 集資(1 / 2)

次日,由禦史陳朝老、越王趙偲、太學生楊邦乂、校書郎趙明誠組成的募捐小隊,在宣德門前擺好桌椅,做好募捐集資工作。由於有很多人捐出的是各種字畫、瓷器、田產等,特意請了京城拍賣行的評估師,兩旁各有一個百人隊禁軍,有一隊領頭的便是楊家在軍隊裏的代表楊誌,也就是趙桓前世在民間小說裏麵看到的青麵獸楊誌。

背後的展牆上貼了告示:天降生而知之的英才於我大宋,治軍用兵、開疆拓邊、治國用人無所不能,欲一雪前恥,奪回西夏所侵略占領的土地,奈何國庫所剩無幾,急需大量錢財糧草,特向民間官商募捐。無官身、無產業、無身份地位經濟收入比較低的百姓們不用捐款,拒不接收。所捐錢財數額全部記錄在案,如今國家勵精圖治,欣欣向榮,待國庫充盈後一一歸還,當然也可以不記名。

告示一經貼出來,便在民間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曆史上的西夏本是大宋的一部分,自從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之後,大宋王朝再也沒能收複這一故土,西夏就此從大宋的版圖中剝離出去。

自太宗以來,大宋軍隊戰鬥力削弱,文管集團的胡亂摻和,導致大宋對西夏的戰爭中屢戰屢敗,不得不屈辱地接受西夏的求和條件。西夏雖然麵積狹小,人口較少,但是西夏全民皆兵,擁有強悍的騎兵鐵鷂子,終究是大宋最難啃的骨頭。

西夏控製著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大宋這個中原王朝陸上唯一對外交流的窗口,對大宋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如果沒有西夏,大宋可以更好,更強大、更繁華,可以說,西夏和遼國是大宋臣民最大的意難平。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官家和趙桓協同朝中中樞大臣定下了對西夏用兵的策略,甚至滅了西夏也不是沒有可能。至少在歸來的趙桓心中,就是一定要滅亡西夏的,然後實行大包圍,北上滅亡遼國,再從水路交通兩條路線,滅了金國。

隻是想的容易,做起來太難了。眼下的大宋,軍隊戰鬥力弱,騎兵太少,國庫空虛,士氣低下,要想實現心中的目標,終究是一個長時間的事情。最近的目標,隻想在金國南下的時候,以黃河為線,抵抗住金國的騎兵,避免遷都南下,偏安東南一隅,更不要當那屈辱的亡國奴。

第一個來捐款的是鄭居中,如同他在朝堂上說的那樣,拿出了一萬兩黃金,還有若幹字畫,田產,古董、瓷器等,經過拍賣行的評估師鑒定後,大約值五萬兩銀子,因此陳朝老便記下了第一個名字:鄭居中,捐款十五萬兩,並且抄錄在城牆根的展牆上。

托來了,看看效果吧。

第二個,燕王趙俁募捐白銀十萬兩。

第三個,蘇轍募捐白銀六千兩。

。。。。。。

一會兒就來了十幾個人,捐款五百到十萬不等,看來托的效果還不錯,

又過了一會兒,冷清了不少,看來還有很多人在家裏等待和觀望。

忽然,人群分開,來了一個道士,自稱是茅山祖師劉混康的道童,家師要募捐,讓我來請幾位禁軍過去搬運一下。於是楊誌派遣十幾位禁軍過去幫忙搬運黃金銀兩等。

一刻鍾後,一位身穿道祖青錦袍,腰間綁著一根蒼藍虎紋紳帶,手執佛塵,三千銀絲隨風舞的茅山道士走過來,好一個仙風道骨的世外高人,正是茅山這一代的祖師劉混康。劉混康的後麵跟著一群禁軍,抬著好幾個箱子,緩緩而來,步伐沉重,一看就是貴重的黃白之物。

你看,冷清了一會兒,又來了一個托,官家和幾位首輔玩的高啊,實在是高。

“貧道受哲宗皇帝信任優待,曾經賞賜很多字畫古董。又受到當今陛下皇後信任,也受到許多恩賜,還有一眾達官貴族的施舍,以及各位京城百姓的愛護。這些年,也存了不少銀子和珍玩,經過幾位評估師的鑒定,大約一百五十萬兩,響應朝廷的號召,全部捐獻出來,以供朝廷攻略西夏所用。”

老道士劉混康明顯也是官家的托之一,關鍵時刻站出來,捐出了巨額銀兩,再次引起了一陣轟動。同時解釋了自己錢財的來源,申明了國家大義,加上劉道長在民間聲望很高,他這個托的連帶效應很強。經此一事,劉道長受到了京城百姓的誇讚,聲望也有很大提高。

其他太平道觀,正一道觀等紛紛派遣道童捐出了幾十萬兩不等,又掀起了一個小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