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戰爭中,劉法臨危受命總指揮,親自率軍進擊河湟起,功不可沒。這一點,童貫的奏折倒是奏明得很詳細。
官家和趙桓總體上是清楚了怎麼回事,趙桓偏了偏頭,對何中說:“著人去把姚平仲喊來。”
“是”
官家看向趙桓,問了問:“桓兒,你來決斷。”官家有意把獎賞的權力交給趙桓,便於趙桓籠絡住他們。
趙桓如何能不明白父皇的意思,也不客氣,站起身來,緩緩說道:“劉法將軍臨敵指揮,大勝而歸,居功至偉,封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領環慶路宣撫使,知慶州。劉仲武升任定州路承宣使,知定州;高俅升任殿前司副都指揮使,賜忠武將軍。封姚平仲侍衛親軍馬軍都虞候,領皇城使,賜宣威將軍。”
趙桓剛說完,劉法等人噗通跪在地上,推辭不受。終究還是個小孩子,哪有這麼大肆封賞的。
就連官家都感到咋舌,這麼個封賞下去,後麵不得很快封王侯嗎?但是官家也隨著趙桓胡鬧下去,反正都是他的江山,由著他去,何況官家對趙桓充滿了信任。
“幽王的意思便是朕的旨意,領旨謝恩吧。你們剛回京城,可能還不知道幽王身上的故事,回家問問自家京城主事人,就明白了。”趙佶也懶得跟他們解釋。
“臣等謝皇上隆恩,謝殿下隆恩。”
“哦,對了,你們都是領軍的高級將領,朕再強調一句,以後不管什麼時候,什麼事情,朕的話你們可以不聽,但是幽王的話必須聽。”
“遵旨!”
官家擺了擺手,示意眾人退下。
劉法猶豫了一下,轉身啟奏:“此次大戰,還有一人功勞很大。”
“何人?”
“正是陶節夫,此次收複積石軍之戰,正是節夫進軍神速,突襲有力,使得羌族軍心鬆動,攻勢頓時受阻,我軍各方麵壓力驟然減輕。”
原來是他,趙桓的偶像章楶的學生,陶節夫。
當年章楶統軍時,曾兩年內連續在鄜延路、環慶路、涇原路、河東路新建四十餘座堡寨,每個堡寨修的堅不可摧、相互之間又互為犄角,形成了嚴密的攻防體係。
這種步步為營的攻守之法,被稱為進築戰略。正是宋軍這種戰略的成功,引起了西夏君臣的恐慌,迫使小梁太後親率大軍進攻平夏城,試圖拔掉釘子,打開宋軍攻防體係的缺口,結果慘敗而歸,引發後續的連鎖反應。
陶節夫繼承了這種戰略並進行了創新和提升。他審時度勢,謹小慎微,從不肆意盲動,在進攻地點的選擇上,不求大、不求遠、不求險,而是立足不斷完善整個攻防體係,每奪取一處堡寨,就是一次整體上的完善和推進。
這種不緊不慢、層層推進、步步為營的戰術,看似簡單,實則非常有效。這種戰術,黨項人也懂,更深知其厲害,隻不過他們用不了,因為國力不容許。這種戰術的背後,是雄厚的國力支撐。在國力上,很顯然大宋優勢更加明顯。
先委屈一下他,讓他在熙和路任職,鍛煉一下。五年之後,趙桓領兵攻取西夏的時候,陶傑夫是主要謀士之一。
眾人走後,趙桓拿出一個名單,遞給官家說:“父皇,幫我把這些人召回京師,我有大用。”
嘉禾縣令蘇邁(蘇軾長子)、太原府稅監蘇過(蘇軾三子)、登州通判宗澤、臨川縣令張澄、太常少卿京西南路安撫使李蘷(李綱之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