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法、劉仲武、高俅是一起進來的。
劉法是這次戰爭的臨時總指揮;劉仲武獨領一軍切斷敵軍後路;高俅領了汴京禁軍捧日軍團35個營,跟隨劉仲武混軍功;姚平仲是劉仲武的副將。
先說高俅。
高俅為人乖巧,擅長抄抄寫寫,不僅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有一定的詩詞歌賦功底,且會使槍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礎,可以說是一個書畫球棍多種才能的人。他原本是蘇軾的“小史”(也就是小秘書一類的角色),元祐八年(1093年)的時候,蘇軾在參加完上元侍宴之後,將高俅推薦給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詵(即王晉卿),也就是宋神宗的妹夫、哲宗和趙佶的姑父。
王詵祖上十分顯赫,是宋初開國功臣王全斌的第六世孫,將門之後。自幼聰慧過人,詩書過目不忘,尤擅書畫丹青,少年時,便已是名動東京的青年才俊。
高太後的女兒,神宗的妹妹,趙佶的姑姑,蜀國公主趙淺予非常喜歡王詵,誓要招王詵為駙馬。駙馬在大宋一朝,不但不能參政議政,連與親朋好友的私人往來都要避嫌,尤其不能結交朝廷富貴。也就是說,在大宋娶了公主,自己就成了花瓶。就這樣,將門之後的王詵,才華橫溢的王詵,立誌報國的王詵,成為了趙淺予“花瓶”。官家在即位前是一位閑散王爺,端王,是哲宗的異母弟。哲宗早年是有兒子的,也有同母的胞弟,皇位本來與端王無關。這時候的駙馬詵與閑散王爺端王俱喜歡書畫丹青,還喜歡流連雞兒巷,不知做了多少次連襟兄弟。
有一次,王詵與趙佶在等候上朝時相遇,趙佶忘了帶篦子刀,於是向王詵借了一個,修理了一下鬢角。
趙佶用後對王詵說:“這篦子刀的樣式非常新穎可愛。”
王詵回道:“我最近做了兩個,還有一個沒用過,稍後就派人給你送去。”
第二天,王詵就派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碰巧,趙佶正在園中踢毬,高俅便站在一旁看,臉上露出不以為然之色。
趙佶注意到了這個小廝的神情,便問道:“你也會踢嗎?”
高俅倒也年輕氣盛,回答說能。於是二人對踢,高俅拿出全身本領,將毬踢得如鰾膠粘在身上一般,甚合趙佶的口味。
趙佶大喜,當即派人傳話給王詵:“謝謝你給的蓖刀,連同派來的人,我一起收下了。”高俅於是變成了端王趙佶的親信。
不久之後,趙佶登上帝位,高俅這個搭上末班車的潛邸“舊臣”,也鴻運當頭,一下子從一個閑散王爺的玩伴兒,一躍進入了大宋王朝的官場,並且在官場中青雲直上。
宋王朝在仕進製度上采用“揚文抑武”的政策,不過這是針對權力和威望而言的,武臣的俸祿和品級實際並不低。文臣的地位占先,對其的要求也就比武臣高得多。
有宋一朝,擔任縣令以上的文官基本上都具有三考出身的進士資格,對於像高俅這般的閑雜人等,要想要擠入文官圈子是不現實的。而對於武臣體係而言,用人的資格方麵比較低,升遷的伸縮性也比較大。高俅這種威望低權力小起步又比較低,就比較適合。
高俅就在官家的支持下進入了軍隊之中,在軍隊裏混軍功是高俅這類人步入仕途的捷徑。不過宋朝的武官任用也有製度,沒有邊功,就不得為三衙(殿前司、步軍司、馬軍司)的長官。官家為提拔高俅可謂煞費苦心,先讓高俅下放到基層,托給守衛邊境的大將劉仲武,以此來“鍍金”,為以後升遷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