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貫,汴京人,身材高大魁梧,皮骨堅硬如鐵,雙目炯炯有神,麵色黝黑,一眼望去,陽剛之氣十足,根本不像是一個被閹割了的宦官,這可能和他年近二十歲才淨身入宮有關。童貫淨身入宮時,是拜在同鄉和前輩宦官李憲(神宗是王韶的監軍)門下。這位李憲是宋神宗時的著名宦官,曾在西北邊境擔任監軍多年,頗有些軍功。童貫入宮前讀過幾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根底,跟隨李憲出入前線,曾經十餘次深入西北,對當地的山川地勢相當了解。就這樣,他又打下了軍事上的基礎,這使他很有點能文能武的樣子,在宦官群中是很不尋常的。
不過,童貫在進宮的前二十年裏,始終沒有出人頭地,直到“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當時的宰相章惇語對官家的評價)的趙佶當上了皇帝,善揣摩聖意的童貫才開始了火箭般的躥升。
入宮後的童貫為人有度量,能疏財,反而很像那些仗義疏財的江湖好漢們。隻是,他仗義疏財的對象具有極強的選擇性,大多是後宮嬪妃、宮女、宦官、以及能接近皇帝的道士、天子近臣等等。這樣一個人,自然對皇帝的心理極具洞察力,每每都能從他人口中得知皇帝的興趣意圖,從而討得皇帝的歡心。
趙佶登基時,童貫已經四十六歲。登位之初官家在杭州置金明局(專門搜刮奇珍異寶的機構),派童貫以內廷供奉官的身份主管此事,以方便為皇室收羅文玩字畫。內廷供奉官的職位並不高,相當於皇宮的采購總管,但卻是一個很有油水的肥差,但童貫並沒有趁機撈取好處,反而是利用這次機會,和當時被貶居此地的蔡京交往密切。童貫在杭州居留的幾個月內,蔡京和童貫朝夕相處,極力巴結他,甚至把自己珍藏的王羲之的字,都送給了童貫,還幫助他從杭州民間弄到了幾件珍品字畫。這些奇珍異寶,令宋徽宗對童貫刮目相看,也為童貫打開了上升的通道。童貫投桃報李,回京後也出手闊綽地向宮中嬪妃、皇帝近臣送出厚禮,甚至還向曾經預言趙佶能當上皇帝的道士劉混康送出大禮,為蔡京回京打通關節。
童貫的幾個心腹弟子很困惑,他們不明白童貫為何這麼熱心地幫助一個被貶出京城的官員。童貫告訴他們說,此時在位的宰相並沒有把我們看在眼裏,我們巴結起來基本沒可能,但如果看準了,通過我們的力量,另外扶持起來一個宰相,那就完全不同了。
事實證明,童貫是極其有遠見的,不到一年,在蔡京本人的努力下,在童貫的熱忱幫助下,在劉混康的極力鼓吹下,蔡京很快地實現了三級跳。
崇寧元年(1102年),官家任命蔡京為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右相),說蔡京和童貫狼狽為奸也好,說他們合作愉快也好,總之是童貫開始了一步步高升之旅。
蔡京主政後的一項重大舉措,就是向官家推薦童貫監軍西北,他說童貫曾十次隨軍西北多年,熟悉陝西五路(鄜延路、環慶路、秦鳳路、涇源路、熙和路)的情況與各將帥的才能,竭力推薦他,以收複青海、甘肅地區的四州之地。
官家登位之初,大宋出兵十萬,命王厚(著名邊軍將領王韶的兒子)為統帥,童貫像李憲那樣為監軍,開始出征。當大軍行至湟州(今青海省樂都縣),正準備召開誓師大會時,突然傳來皇帝手諭,原來是宮內失火,官家認為是不宜征戰之兆,急令收兵。
童貫看過手諭後,若無其事地將詔令收了起來,主將王厚問他官家有何諭令,童貫回答說:“官家希望我們出兵成功。”在這場戰爭中,童貫表現低調,極力支持配合領兵的將軍們,打了一連串的勝仗,順利地平息了西北叛亂。
在收複四個州的慶功大會上,將軍們都興高采烈地受賞,童貫慢悠悠地拿出了當初官家的那份手諭,傳示眾將觀看。大家一看之下,莫不惶恐,紛紛問童貫當初為何不尊聖意止兵?童貫回答說:“那時士氣正盛,如果當時止兵了,以後還怎麼再打?”
王厚追問:“那要是我們戰敗了怎麼辦?”
童貫回答說:“這正是我當時不給你們看的原因,打敗了,當然由我一個人回去領罪!”
童貫說罷,當時在場的眾將呼啦啦地跪拜在地一大片,大家無不感激佩服童貫。
這場勝仗,對於已經處在強敵環伺的大宋王朝來說,是極其珍貴的,因為,大宋已經很久沒有取得軍事上的輝煌了。
此後,童貫常年出沒西北地區,主持該地軍事,並率軍接連打了幾個勝仗,連續升官至武康軍節度使。
縱觀童貫至今為止,已經是非常具有傳奇色彩,如果能就此走下去,當是曆史上宦官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