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曆代君王對他的臣子們還是很仁義的,的確做到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每年的元宵節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放假五天,不用上早朝,安排好值班的人員即可。正月十四的晚上,官家會在集英殿大宴群臣,是為上元侍宴。
官家記得趙桓給他的提醒,特意下詔讓折家、種家、姚家、高家的年輕一輩都來了,甚至還把基本上棄武從文的楊家楊邦乂都喊來了。
先來聊聊大宋將門。
大宋第一將門當屬折家,折氏世世將門,折家軍從祖上一直是為著中原承擔著重要的軍事重任,武將主要任務是為抵抗契丹、西夏等騷擾中原而作防守反擊。從唐代初年至大宋年間,折氏數百年間世居府州,內屏中國,外攘夷狄。五代諸國與宋朝為減輕西顧之憂,皆許其父子兄弟相傳,襲其世次。
到了崇寧年間,折家將傳至第六代,家主是折可大,目前在府州(宋、遼、西夏三角地帶),位於西夏前線,折家領兵之將是折可適。折可適是折可大的族弟,少年時就展現出了將門之勇,西夏10萬大軍入侵,折可適裝扮成敵軍首領的樣子,殺入敵軍後方,全勝而歸。歸來還朝後,神宗親自在文德殿為折可適設慶功酒。目前折可適任涇源路(今甘肅東部,寧夏固原、隆德等地,關中要塞)經略安撫使,侍衛親軍馬軍都虞候,知渭州,
折可大還有兩位弟弟,折可求和折可存,折可求蔭其父在朝為官,折可存在太學讀書。折可大,折可適,折可求,折可存正是折家將新的年輕一代。
從大宋開國伊始,縱然多有恩第,朝廷始終隻是將折氏當成了防禦契丹、西夏的第一道防線兼炮灰,對他們百般嫌棄和猜忌,也不同意他們內遷。所以,到了崇寧年間,折氏統治下的府州已經是大宋少見的半獨立藩鎮,也有被迫的成分,哪怕折氏付出了沉重代價,卻仍無法改變被帝王猜忌的命運。縱然有心殺賊,不遇明君,得不到朝廷上下信任,恐怕也無用武之地,最終的結局會和大宋一樣,沉淪湮滅,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
重活一世的趙桓,痛定思痛,準備給大宋將門放權,增加支援,整軍備戰,要想先滅西夏,折家軍必將是主力和先鋒。
種家將是大宋地位最高的將門,因為種家將的創始人是由文轉武的。在重文輕武的宋朝,文官的地位始終是非常高的。
種世衡是種家軍的創始人,他本是一個文臣,曾在名臣範仲淹帳下為官,範仲淹對他評價非常高,稱他是國之勞臣。
官家在位的時候,種家將傳到了第三代,他們就是種世衡的孫子們,以種師道、種師中為首,他們被稱為“小三代”。麵對來勢洶洶的西夏軍,種師道等率部奮勇殺敵,打了許多勝仗,最終贏得了對西夏的主動權,隨後升任原州通判、提舉秦鳳常平。崇寧元年,他因為議論役法忤了蔡京旨意,改任莊宅使、知德順軍。隨即蔡京同黨又誣告他“詆毀先烈”,將他罷官並列入“元祐黨籍”,此時正被摒廢在家。據說種師道聽到種師中下朝回家複述趙桓在朝堂上的一番用兵之言後,十分振奮,摩拳擦掌。
種師中從小在軍中長大,從軍後他長期戍守在大宋有西北邊疆,目前在京任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是種家將在朝堂的話事人。
種師道、種師中是趙桓上一世最大的意難平。
第一次汴京之圍金軍撤兵後,種師道建議乘勝追擊,但是昏庸的宋欽宗因為不想惹事,拒絕了這個絕佳的機會。種師道又請求在邊界集結兵力,防止金兵再來侵犯,可是,宋欽宗認為金軍已退,不需要再設防。反而聽信“求和帝師”耿南仲之言,逐回勤王之師,罷了種師道的兵權。其實,金軍並沒有真正撤退,他們就是等這樣的機會,等宋軍放鬆警惕之時,再次發兵,兵圍太原,種師中領兵抵抗,在增援太原的戰爭中壯烈殉國。此時年逾七十的種師道已經年老體邁,長年的征戰和奔波讓他再無精力支撐,聽到弟弟戰死的消息後,氣血攻心,吐血而亡,汴京陷落,大宋滅亡。
趙桓在幽禁五國城的回憶中,曾經無數次後悔,種師道的主戰之言是自己的最後一次機會,若不解除種師道的兵權,絕不會有後來的國破家亡,百官背棄,妻子投河自盡,父皇屍骨煉油。
這一世的趙桓,在他的雄心壯誌中,要想實現富國強兵,種師道兄弟是領兵的最佳人選。
姚家將發源地——宋代德順軍隴幹城(今甘肅靜寧縣),這是一個四世為將、馳騁於宋夏疆場、活躍於軍政要地的顯赫家族——姚氏將門。到趙佶這一朝,姚家將,是大宋西軍的主力之一。
自太祖皇帝建國開始,姚家將共傳四代:第一代姚寶,第二代姚兕、姚麟,第三代姚雄、姚古,第四代姚平仲。崇寧年間,姚古任熙和路經略安撫使,姚平仲是姚雄的兒子,姚家傳到他這輩,已保大宋百餘年,如今正在童貫軍中,跟隨童貫南征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