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舌戰群臣(2)(2 / 2)

見識了趙桓的前番辯論,也被他年紀輕輕有如此見地所折服,相信了有名師傳承記憶的說法,這位將軍的語氣十分客氣。

見是剛剛回京述職,並且領取兵器糧草的熙和路(甘肅臨洮、渭河上遊)經略使姚古,趙佶並沒有說話,隻是悠閑的吃著水果,並沒有回答,他已經徹底信服了這個兒子,相信他會給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果然,趙桓胸有成竹的向姚古還了一禮,經曆過上一世汴京之圍,靖康之恥的趙桓,對這個領兵打仗的西軍名將,有著深深的敬意。“姚將軍謙虛了,如果將軍不嫌小王班門弄斧的話,我便說一說我的看法。將軍說得對,父皇授我幽王之封號,確實是期待本王長大後,能北伐遼國,收複幽雲十六州,當然,這也是我的誌向。”

說完看了看趙佶,似乎在詢問,爹爹,是不是這樣?趙佶點了點頭。

姚古甚是激動,大宋一朝,幾乎沒有哪位帝王、哪位將軍不把收複幽雲十六州作為畢生誌向。前有高梁河車神(太宗)北伐失敗,後有宦官童貫花巨額歲幣買回幽雲十六州。

再一次得到了爹爹的認可,趙桓對自己這一世未來的設想更加具有信心,豪情壯誌的走到姚古的麵前,分享自己的傳承記憶:“我認為用兵方略的主要分為七個部分。道天地將法兵獎,要求君臣一心便是道;天時地利;統帥有度、足智多謀,士兵敢戰是將;法是法度,指的是資源調配,組織結構,責權明確等;兵指兵器銳利,兵種繁多,兵員充分,練兵方式完善;戰爭的時候,勇敢並且立功的的將士應該給與獎勵,錯失戰機或者膽怯不前者予以懲罰,這便是獎。熙寧變法中的保甲法也是很好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戰鬥力,但是也帶來了許多負麵影響,主要原因還是政路不通,官逼民反導致寇賊增多,如果國家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當兵者憑軍功可領取對應的獎勵,這樣一來軍隊的戰鬥力就能大大的提高。”

說到這裏,突然想起上一世俘虜北行到雲中(大同)的時候,那裏的的小商小販,平民百姓都非常同情自己,餓得麵黃肌瘦的流民寧可自己餓著也要把吃的給自己,不禁心中一酸,又道:“本王曾聽聞相州、雲中等地多流民,可將這些流民召集起來,政府提供吃住,願意當兵者,加以訓練,不願意當兵者發放銀兩,或打發回家,或遷移到比較荒蕪的地方開荒,用辛勤勞動造就自己的安居樂業。”

道天地將法是前人的兵法,姚古自然知道,自己在軍中也是這樣執行的。後麵的兵獎這是趙桓新的治軍思想,隻是怎麼具體執行,還是不知道,此時朝堂之上,又不好仔細詢問,隻好作罷。

“還有兵器之利,在戰場上,鋒利厚鈍,長短與否也經常決定了將士的生死,戰爭的成敗。將軍,在京多留些時日,本王將全部方略整理出來,送你一份。”

“那就多謝幽王,”

忽然一個聲音嚷嚷道:“幽王,給我種家也留一份”。

“還有我折家”“還有我高家”“還有我楊家”。

“好,好,都有,”趙桓擺了擺手,老氣橫秋的安撫。

“臣啟奏,臣以為方今國泰民安,不可輕啟戰端,陷百姓於戰火之中。”這時候一個不合時宜的聲音響起。

趙桓定睛一看,原來是戶部員外郎耿南仲,看到他就來氣,心裏瞬間用三個字的國粹問候了耿南仲的娘親好幾次。

耿南仲其人,一生尤其推崇“檀淵之盟”,崇尚求和,力主避戰,是大宋最大的主和派,被人起了一個外號,叫做“求和帝師”。這個耿南仲,上一世,當了趙桓十一年的的太子老師,趙桓的政令主張幾乎都是出自於他,可以說,大宋有汴京之圍,趙桓有亡國之恨,耿南仲有蔡京同等的責任。

老子上一世真是瞎了眼,信了你那麼多年,趙桓心裏氣恨不已的咒罵。、

趙佶心裏也不是滋味,老子的麒麟兒多麼英明睿智,年少聰慧,伶牙俐齒,說服了那麼多的老臣武將,偏偏出來你這個跳梁小醜,斥罵道:“收複失地,還我河山,不再割地賠款,是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是有益於國家和民族的事情。太祖曾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西夏幾番挑釁,豈能容他。退下吧。”

耿南仲還待再言,趙佶直接說:“即日免去耿南仲戶部員外郎的職務,授太學職事學正。”

你這等腐儒,安安心心的教書去吧,別來禍害我的麒麟兒。

看了一眼趙挺之:“正夫擬旨,即日召回蘇轍、曽布和呂惠傾回京,另有任用。”

“官家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