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而知之的人(2 / 2)

隻是他小小年紀,怎麼能理解這麼多,難道皇後私下教給他,還是給他請老師了?想到這裏,便用詢問的目光看了看皇後,王皇後心裏也是很驚訝,迎向趙佶的視線,心中明白皇上的意思,不著痕跡的搖了搖頭。

隻聽趙桓繼續自個自的回答:“【道德經】說,反者道之動。越是豐大,物博,繁盛,越是容易走向反麵,越是要謹慎,不能被有心之人所趁。爹爹、爹爹,我說的對不對?”又說到了【道德經】,趙佶自是理解,隻不過卻不知道可以用這個來反駁“豐亨豫大”,倒是很新奇的思路。趙佶蹲下身子,握住趙桓的小手,柔聲問道:“桓兒,這也是流星裏麵教的?”

“是啊是啊,是那個扶搖子道士師父教我的呢。”

趙佶和皇後對視了一眼,也被小小的趙桓這一番說法給勸服了。心裏十分驚訝,六歲不到的孩子怎麼能對(周易)理解的這麼深刻。也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細究,走到趙桓的身邊,繼續出題:“今日流星紛紛下墜,言官們必然上奏說父皇崇寧朝政有失,必然會讓朕做出改變,桓兒說說,爹爹應該怎麼改變。”

小趙桓從椅子上爬起來,走到書桌旁邊,拿起幾張自己寫過的澄心堂紙,走到趙佶身邊,脆聲問:“爹爹看看這幾首詞寫得如何?”

看著有三分神似自己的筆體,趙佶龍顏大悅,朝王皇後投去一個寬慰、欣賞、誇獎的笑容。三首都是蘇軾蘇東坡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看完趙佶對王皇後說:“皇後做得很好,蘇大家的詞自然是很好,桓兒的字也寫的很好。”

趙桓心想,那是我回歸前的字,現在的字更好看,更像你。心裏這樣想,表麵還是露出兩排整齊地牙齒,笑嘻嘻的讓人忍不住想抱抱,可是卻是一副大人的語氣:“娘親曾經講解給兒臣聽過,明月幾時有呢,這一首是寫給他的弟弟蘇相公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這幾句道盡了人生的聚短離長和對生活美好的憧憬,寫的尤其最好了。”放下了這一張,又拿起另外一張,繼續說道,“呀,這一首詞娘親最喜歡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每次娘親教我讀這首詞都哭了呢,還羨慕蘇大家的妻子呢。”說到這裏,趙桓不禁難過,上一世自己的璉兒死的那麼淒慘,這一世一定會護住她,保護好她,守在她身邊。

思念是一本深刻的筆記,承載著人一生的喜怒哀樂,談吐間傾訴著歲月蹉跎,青春的朝氣散去,年少輕狂的年華老去,一切,都變了。時間消逝,當驀然回首,卻仿佛如在昨天,記憶裏還是那麼深刻猶新。

想起了和朱璉的點點滴滴,如煙往事,浮上心頭。

聽到這裏,趙佶不禁有些慚愧,這幾年辜負了皇後甚多,比起蘇軾,的確差了太多,看著王皇後的目光更加柔和溫情。王皇後聰明絕頂,喜笑顏開,暗暗為趙桓點讚,這一波給老娘拉分太多了。看著皇後如花的笑容,不由得癡了,原來皇後笑起來也這麼好看,想起二人初婚時的如膠似漆,看向皇後的眼神更加的曖昧了。

這時候小趙桓老氣橫秋的聲音不合時機的響起了起來:“那爹爹覺得如此才華高潔,又至情至性的蘇大家會是佞臣奸黨嗎? ”

“自然不是”,趙佶也很喜歡蘇軾的詞,已經隱隱約約知道兒子想說什麼了。果然小趙桓一本正經的闡述他的看法:“既然如此,連蘇大家都榜上有名的那塊矗立在文德殿東邊的元祐黨人碑上麵的名單合適嗎?兒臣以為,明日如果有言官借流星西墜上陳時弊,爹爹就可以借機砸毀這塊元祐黨人碑,並且重新啟用一些能力比較強德行仁厚的大臣。”

元祐黨人碑,崇寧元年(1102年),蔡京拜相後,為了打擊政敵,將司馬光以下共309人的罪行刻碑為記,立於文德殿東邊的端禮門,凡碑上有名者,一律罷黜,子孫永不錄用。碑上很多人是大宋的名臣,學者,比如蘇軾、蘇轍、程頤,範純仁(範仲淹的兒子),李格非(李清照的父親),趙挺之(李清照的公公),元祐黨人碑實際上是蔡京給自己政敵拉進了黑名單。

趙佶一方麵覺得兩個問題對答得條理清晰,有理有據;另一方麵吃驚於生而知之的這個能力,看來這個扶搖子,也就是陳摶祖師教了他太多東西,太過駭人聽聞,是有必要宣劉混康了解下。如果桓兒真的有此奇遇,生而知之,無所不通,有此麒麟兒,何愁大宋不興,幽雲十六州亦不過是探囊取物。

想到開心處,鼓起掌來:“好好,好,桓兒說的太好了,甚合爹爹的心意,朕明日下旨封你為王。”轉身拉起王皇後,“吩咐紫晴帶上奴兒,我們去賞雪。”

“是,官家。”

正是: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