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靈魂跟著腳步14(1 / 2)

後 記

為什麼去朝聖?

為什麼去朝聖?對於有佛教信仰的人來說,答案似乎顯而易見,因為聖地就在那裏,而朝聖,據說具備很多功德。這樣簡單的評判,可能會讓我們過於執著外在的結果而忽略了它們和內心之間的關係,哪怕我們是最虔誠的朝聖者,也極有可能錯過最精彩的部分。有很多的朝聖故事中提到,朝聖者曆盡千辛萬苦去找尋神聖的所在,最終卻相逢而不相識,與朝思暮想的神聖擦肩而過,究其根由,是在那一刻沒能真正覺悟,那即是行者的內心。

從這個角度來說,佛教的朝聖具備了最大的開放性。這並不是指任何背包客、靈修愛好者、攝影發燒友和宗教學者都可以在聖地找到讓他們興奮的東西。當然他們可以,但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借助朝聖來了解外境與內心之間的微妙關係,這不僅是突破我們知見的局限,了解“加持”“布施”等等佛教用語真正意義的一個突破口,也更是我們主動開啟生命奧義之門的鑰匙。這條路,對任何人都是敞開的。

朝聖的曆史幾乎和佛教的曆史一樣久遠,最初的緣起乃是對佛陀的思念。當佛陀上升忉利天講法之時,舍衛國的信眾因為思念佛陀,便把菩提迦耶的菩提樹引種於祇園精舍,成為他們禮拜的神聖所在。而當佛陀入涅槃之後,他出生、證道、初轉法輪、入滅的四大聖地就吸引著來自印度各地的信眾前來朝拜。漸漸的,以上四大聖地和他所行化的另外四個代表性的地方就成為朝拜信眾最為集中的地區,這即是八大聖地的由來。而八大聖地的朝聖路線,也確實完整的展現了佛陀一生度化眾生的佛行事業,是一切佛教朝聖中,最為根本的線路。這八大聖地也明確的出現於《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之中。

對於古代的中國僧侶來說,朝聖的核心目的乃是求法,所以對於那些曆盡艱辛的前賢們來說,朝聖幾乎和求法是同義語。玄奘去印度的緣起是學習《瑜伽師地論》,而法顯和義淨心中念念不忘的則是求得完整的戒律傳承。這正是佛教曆史悠久的參學求法傳統的一部分。實際上,隨著阿育王將佛法傳布於更廣泛的地理區域,朝聖求法的範圍也逐漸擴大。中印度的僧侶也完全可能去遙遠的克什米爾或者聖城塔克西拉朝聖,因為那裏有他想要見到的善知識,給予他珍貴的佛法教授。聖者所在即為聖地,極為著名的例子即是那洛巴,他離開了佛法中心之地那爛陀寺前往東印度,在乞丐聚集的山洞裏找到了他的上師帝洛巴,無疑那個山洞對他來說即是聖地所在。直至今日,這樣的故事依舊可能發生,因為現在的印度不僅有很多漢傳、南傳、藏傳的善知識住錫,同時也有來自世界各地高僧大德前來朝聖,你所需要的隻是真誠心和因緣罷了。

隨著密宗的興起,一些事相本身被賦予了特別的意義,或者準確的說,很多行為本身成為了修法的方便,朝聖也是其中之一。東印度的賤民尤吉巴遵照上師沙瓦力巴的教誨,通過去二十四聖地朝聖而淨除了一切染汙,成就了大手印的悉地。事部瑜伽的方法亦能達致無上密續的果地,這亦是朝聖的密意所在。而恰恰密意是最容易讓人誤解之處,那洛巴便批評那些執迷於外在形式的朝聖者“那些頭腦簡單的傻瓜,從一個聖地漂流到另一個聖地。”因為他們並不能認知到:二十四聖地亦即對應於人身體的二十四脈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