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靈魂跟著腳步14(2 / 2)

對朝聖的形式化誤解絲毫不能減損朝聖的魅力,即使是最反對形式的禪宗祖師,也往往樂於此道。“念佛一聲,漱口三日”的趙州禪師一生九上五台山,這讓我們深刻的意識到,正如他並非反對念佛一樣,他也並非執迷於朝聖的形式。實際上趙州禪師並非孤例,禪宗祖師朝聖五台的現象十分普遍,“見文殊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話題,即使有了透達的體悟,也需要到聖地得到本尊的印契,這便是朝聖的又一層涵義。

晚近朝拜五台最為著名的例子是民國年間的虛雲老和尚,他最初的發心並未有修法上的考慮,乃是借助從普陀山三步一拜前往五台這樣艱辛的作為來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他的真誠感召了奇特的經曆,在他的傳記中詳細的介紹,這裏不再敷述。實際上虛雲老和尚一生百城雲水、萬裏煙霞的經曆也是一個朝聖者最好的寫照。而當我們回顧近代漢傳佛教的曆史之時,才能體會到他朝聖的另外一層深意,聖地是開啟緣起的殊勝之地。從他由迦葉尊者入定之地雞足山開始恢複道場,朝禮印度、東南亞,恢複南華寺等重要祖庭,最終歸於雲居山的一生足跡,我們可以體味些許端倪。

回到最開始的話題,即使我們全然不了解剛才這些佛法上的內涵,也並不影響我們成為一個很好的朝聖者,這正是佛法不可思議之處。我很欣賞那些背上幹糧就從家鄉一路磕長頭去拉薩朝聖的藏民,他們可能對佛法知之甚少,但是他們都有一個真誠的願望,這就很美好,比那些挑戰身體極限的運動美好的多,因為沒有排名、獎金和讚助商,有的隻是一路風塵,一顆真心。朝聖不就是如此簡單嗎?

如果說我們尚不能甘心於簡單的樂趣,這本書就顯現了它的價值。因為印度的佛教聖地都是遺址,有的甚至麵目模糊,如果沒有相關的背景知識,我們即使想憑闌懷古,亦會不知所由。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我們想真正解決內心深處的問題,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話題,即使一開始,這個話題看似和你所處的困境毫不相關,但籍由這個話題,你會慢慢找到你自己的解決之道。就像我常常會跟別人說,嗨,佛法可不是安慰你的心靈雞湯,他不會一下子給你一個你想要的答案,因為那沒有任何意義,當有一天你覺得那根本不是問題,這才是解決之道。

這本書提供了印度八大佛教聖地的佛教故事和曆史文化知識,來豐富您的朝聖之旅。而且所有的曆史故事都有其經典和文獻的出處,並非筆者隨意的抒發感情,如同沒有加入添加劑的食物,可以放心食用。同時也附上去印度朝聖可能需要了解的一些相關信息,以備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