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 聲
德裏的遐思
為了趕上飛機,從瓦倫納西到德裏我們一路顛簸,中途還要在僧伽施附近的鄉間穿行,我們都很有些疲憊了。趕了不少夜路,到達德裏已是後半夜,因為沒有事先定好賓館,臨時找的也都是人滿為患,這樣折騰到快天亮才定下市中心一家賓館,不幸的是這家賓館也是正在裝修,噪音不斷。上午醒來時總是覺得懵懵懂懂的,從聖地到德裏,仿佛來到了一個不真實的世界。
漫步街頭,昨天夜裏看到的那些露宿街頭的乞丐都已蹤跡不見,都市裏的人們早已開始了一天繁忙喧鬧的生活。對麵的小吃店正在烙著麵餅,香氣撲鼻,店家烙好餅後隨手向上一拋,房頂上的猴子接住後就悠閑的吃了起來,這是印度特別溫馨的一麵。
我想找一家大的超市買點東西,可是在市中心轉了半天,問了好多人也沒找到,似乎這個城市並不需要超市。市中心的圓形廣場四周滿是轟鳴的“摩的”,紅燈變綠燈時你爭我奪,車流湧動,困在路邊的我有些茫然無措。稀裏糊塗的上了一輛摩的,司機卻走錯了路,我反複的解釋他似乎並不理解,好在一位裹著頭巾的錫克教大叔熱心的幫忙指路,才回到了賓館。
用一天時間去了解一個城市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我也沒有這樣的打算,隻是隨便走走,似乎想從這茫然中醒來。走著走著,都市生活的氣息讓我漸漸明白,這茫然並非是缺乏睡眠的結果;而是聖地之行的結束,與熟悉的國內生活的開始,在中間的一個空擋裏我有些失位而已。這一個月我們實際上生活在三種時空裏,一種是佛教的曆史,一種是當今的中國,一種是印度的現在。按主客二分的說法,最後一個應該才是我們這麼多天經曆的“客觀實在”,可是無疑,它卻最遙遠,最模糊;不過,散步德裏,讓我還是能找尋到蛛絲馬跡,來把這一個月所經曆的現在進行時中的印度場景串起來,和前兩種時空構成一個三棱鏡,來映射一些隻在一種時空中所難以發現的東西。
印度的現在無疑是和中國不同的,信仰宗教的人民確實具有一種溫和淳厚的氣息,即使在德裏這樣繁忙的都市你也能感受到這一點。這一種生活自身中流露的幸福感是很迷人的。同時,數千年宗教文化的積弊也使得這個國家整合與發展的過程頗為艱辛,有時整合必須要以效率為代價,這也是這個號稱最大民主國家的人民所麵臨的難題。街頭的老牛,屋頂的猴子,這一切似乎都和現代社會格格不入,那些看來似乎於國計民生都有利的項目也很容易因為民族與宗教的問題而被擱置,如果不談軟件等尖端產業,僅從交通等基礎設施來說,這個國家要落後中國二十年。
現在有一定反思能力的學者,都不再習慣用現代化和發展的眼光來簡單的評判一種文化現象,甚至也往往能從曾經被視為“落後”的那些生活模式中得到啟發,來找尋現代化頑疾的良方,這方麵印度無疑有豐厚的資源。但是,在這個日益全球化的時代裏,在世界的一隅“窮並快樂著”也漸漸變成是一種奢望了,源自歐洲的資本主義遊戲帶有很大的強迫性,你不認真的陪它玩,它就要折磨和壓榨你,直到把你逼到窮而無法快樂的境地。從這個角度看,和印度相比,五四傳統影響下的中國似乎占據了一些先機,至少在這場遊戲中不那麼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