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後的一兩天,朱慈烺也是比較忙的,朝廷現在無大事,但也是有很多瑣事要處理,各種題本要批複,各種奏疏要看。
當一個好皇帝真的挺難的,這操心這操心那,這不滿那不滿,有時候他也想當個甩手掌櫃,做個享受皇帝。
但想想北邊的大清,他就打消了這個念頭,自己不努力,他們就要打過來了,到時候漢人江山不保,他也會落個身死下場。
這天,錦衣衛指揮使楊宏來找弘光彙報工作。
“陛下,您交代的尋找紅薯、玉米、土豆都已經帶回來了,就在宮外!”
聞言,朱慈烺便對王思恩說道:“好,去讓他們把東西都帶進來!”
“是!”王思恩立刻去安排。
玉米是嘉靖年間傳入大明的,當時在雲南那邊種植,叫“番麥”,徐光啟在他的《農政全書》才稱為玉米。
土豆和紅薯,則是在萬曆年間傳入大明的,這三樣東西在崇禎朝並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不少達官貴人都吃過,南方都有小部分種植。
朱慈烺叫錦衣衛把三樣東西找來,是準備要推廣他們種植,很多人說明朝沒有推廣紅薯這些是錯的。
其實南方多地有推,但效果不大,且徐光啟就是推行這三樣作物的主要人物,但受到很多方麵的掣肘,推行阻力很大。
萬曆朝時徐光啟上疏推廣紅薯,但他人輕言微,沒得到重視,天啟朝時又正值朝堂黨爭激烈時刻,崇禎朝時雖然官至禮部尚書,入了內閣,但後金又強勢崛起,內又有農民軍叛亂。
朝廷的主要注意力在這些地方,對農業不夠重視,到崇禎六年徐光啟就去世了。
這些高產作物在上層得不到重視,在下層也一樣。
一來這些都是外來物品,朝廷沒有推行力度,百姓對它他們的生長習性都不了解,華夏農民種了上千年的本土五穀,一時是難以接受這些外來作物的。
糧食是他們生存的根本,萬一換種了收成不好,他們交不了稅,填不了腹,全家都會餓死,一般人不敢輕易嚐試。
二來是南方地主們的阻礙,如果這些高產作物推廣的話,人人都能隨便買到,糧食的價值會下降,他們賺的銀子就少了,畢竟物以稀為貴。
其次推廣高產作物,真正受益的是普通百姓,百姓吃飽了,就能賺錢,而這不利於他們對土地的兼並,地主盯上了農民手中的土地,就要先讓農民破產,農民要生存就得賣房賣地。
如果推廣這些高產農作物,農民生活好了,存有錢了,誰會把自己的地賣了,所以這些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是不願意推廣的。
第三,南方農民對高產作物沒那麼大的需求,崇禎朝南方各地局勢還算安穩一點,而且小冰河時期的氣候,南方也是要比北方暖和,受的影響比較小,農民的生活勉強過得去。
而北方天氣寒冷,大旱,糧食減產,需要這些高產作物的時候,卻已是各地叛亂,李自成大順軍席卷北方,大清的軍隊入關劫掠,造成流民不斷遷移,根本沒法去推廣種植。
直到清軍進攻南明,將戰火蔓延到南方各地,打了十幾年戰爭,南方各地受到戰亂影響,大量人口戰死沙場,清軍屠滅大量漢人百姓,導致人口銳減,糧食減產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