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大清統一華夏後,社會逐漸安穩,人口恢複,而糧食不足,這些高產作物才推廣到了全國,養活無數百姓,這才有了康乾盛世的基礎。
現在朱慈烺可不是萬曆、天啟、和崇禎不懂這些,他知道這三樣高產作物的推廣能帶來多大的作用,隻要推廣開來,全國糧食將會翻上好幾翻。
養軍隊需要大量糧食,如果收複北方也要大量糧食賑災,單單靠南方的稻米應對,不僅成本高昂,難以負擔,到時隻怕還供應不上。
所以紅薯、土豆、玉米的推廣勢在必行。
殿內沒等一會,六個錦衣衛就抬著三個籮筐進來了,裏麵裝的正是這三樣東西。
朱慈烺走過去先拿起土豆來看了一下,個頭不大,都比較小,現在的土豆跟後世的肯定沒法比,紅薯、玉米也一樣。
朱慈烺放下這些東西,問道:“有沒有問這三樣東西的產量有多少?”
楊宏立馬道:“啟稟陛下,這三樣東西在福建都有種植,錦衣衛在福建多地詢問種植過的老農說紅薯畝產有近2000斤,土豆畝產近1000斤,玉米則較少,有500斤左右。
陛下,這實在不敢相信,臣又詢問過水稻、麥子的畝產不過三四百斤,沒想到這三樣東西的產量,竟然是水稻、麥子的幾倍。”
楊宏也是個不懂農事的人,雖然米麵他天天吃,但也沒去了解過這些產量什麼的,種田跟他這種人無關。
接到弘光要求錦衣衛找來這三樣東西的時候,他還納悶是不是陛下想吃這些東西了,但找菜這種雜活也不是錦衣衛該幹的啊。
但他還算聰明,問到這三樣東西的產量後,他又問了一下水稻和麥子的產量,這才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原來這三樣玩意產量竟然那麼高,他一點也沒聽說過,陛下找來,必然是想種植這三樣作物,如果全國推廣開來,那大明就不會有人再餓肚子了。
對於楊宏的驚訝,朱慈烺倒是並不奇怪,因為他是知道結果的,現在這個時候的產量還算低了,在後世經過不斷的改良培育,紅薯、土豆這些,畝產量都能達到五六千斤起步。
他點頭說道:“不錯,這三樣作物易活好打理,產量極高,勉強能當主食食用,如果推廣種植,那天下百姓就不會有人再餓著肚子活不下去要造反了!”
楊宏接著回道:“臣還詢問到,這三樣作物南北方都能種植,耐旱,不像水稻和麥子有那麼多局限性,如果以前能在北方推廣種植,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多百姓願意跟著李自成造反了。
如今陛下您英明神武,發現這幾樣作物,將它們推廣開來,讓天下百姓都能夠受益,百姓生活安康,肯定會對陛下感激涕零,日夜稱頌!”
後麵這裏,還提前小小的稱讚拍了一下馬屁。
一旁的王思恩也跟著吹噓道:“皇爺心懷天下蒼生,大明在皇爺的治理下,定然會變得越來越好,國富民強,人人安居樂業,締造盛世傳奇。”
“兩個馬屁精!”
聽到兩人的話,朱慈烺笑罵了一句。
雖然兩人是在拍馬屁,但他還是要享受一下這種感覺,當皇帝有沉甸甸的壓力,也要舒爽舒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