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洪承疇家就是一個例子,他在外麵給大清當漢奸,她老母親和他斷絕了關係,大明就是沒有為難他的母親了。

這樣做確實顯得大明仁慈,禍不及家人,但這也是助長那些人容易有反叛之心,且無後顧之憂的原因,反正不怕連累家人是不是。

這次在北京投降的官員中,有三十多個的老家是在南方這邊的,所以朱慈烺要抄他們的三族,沒收他們家族的所有財產,族人有大罪的處死,其餘全部送去勞役。

通過宣揚打擊他們的惡劣名聲,懲處問罪他們家族,兩方麵下手,才能狠狠地震懾那些心懷不軌,有投降賣國的貳心之人。

同時編撰的還有《功臣傳》,記載著北京城被大順軍攻破後,那些為堅守節氣,為大明盡忠捐軀,悲壯殉國的忠義之士。

像左都禦史李邦華、戶部尚書倪元路、工部尚書範景文、駙馬都尉鞏永固、錦衣衛指揮使李若璉、英國公張世澤、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等等幾十人。

這些為國盡忠者,乃國家之脊梁、民族之英魂,需要大力去宣傳讚揚,讓這些身懷大義之人的事跡,刻入人心,去影響天下人的思想觀念。

因為在王朝末年階段,社會動蕩不安,人心惶惶,人們的思想道德容易崩潰。

在這個時候,人們往往會變得自私自利,貪生怕死,背信棄義,甚至背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扭曲的觀念,他們覺得這是正常行為。

像曆史上的南明,一批一批文官武將,動不動就投降大清,很多官員一聽到清軍進攻就想著投降苟活,出賣隊友保全自己,讓局勢迅速崩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鄭芝龍把隆武帝賣了。

因此必須要有這樣一群忠誠忠義之士的宣傳和倡導,才能改變這種不正觀念的蔓延趨勢。

他們用自己的義舉,喚起人們對正義、忠誠和道德的認識,引導社會走向正確的方向,有這樣思想的大明,才能成為一個強大的大明。

這些為大明付出生命的人當然也會有獲得回報,對那些叛明的官員抄家所得,朱慈烺下令,一半用來補償這些殉國之人的家族。

還要給他們追贈諡號、發牌匾,給他們立碑建祠,受後人祭拜敬仰。

《貳臣傳》和《功臣傳》相互對立,一貶一褒,前者受人唾棄,後者受人敬仰。

這樣一來,後麵官員的所作所為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誰要是敢輕易背叛大明,那就要想想能不能承受這個後果。

如果為國盡忠,不僅能贏得天下人的讚揚,名聲流傳千古,還能給自己的家人帶來無上光榮,受到朝廷的恩待。

朱慈烺的這一手段,讓真正明白這兩本書背後含義的官員,無不感到震驚和敬佩,他們意識到,這位年輕的皇帝已經開始展現出他的智慧和決心,試圖通過思想上的另一種方式慢慢改變大明。

《大明日報》如果真正的普及到整個大明,那麼報紙上的內容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成千上萬的人,它最恐怖的能力,甚至會統一整個大明的思想,控製著天下大勢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