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日報的發售,在官場,一開始並沒有引起什麼特別大的轟動,因為民間也有很多類似的這種的邸報。

官員隻會覺得皇帝還年輕,也喜歡學那些讀書士子,辦一個報玩玩,隻不過辦報的是皇帝的內宮太監,身份比較特殊一點而已。

兩天後,朝廷眾人的關注點就轉移到了另一件事上麵,一個月前禮部派去北京的使團官員要回來了。

最重要的是,他們成功帶回來了坤興公主。

一個多月之前,新朝剛立,太子朱慈烺繼位登基稱帝,但由於原京師被李自成占據,崇禎帝和周皇後的遺體還在北京。

作為兒子的朱慈烺,要第一時間派出使臣北上去祭奠先帝,同時要接回沒死的坤興公主,和看能不能尋找到兩個走失的弟弟。

使團出發時李自成已經退出了北京城,清軍入關,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取而代之,入主北京。

多爾袞進駐北京後,為了穩定人心,宣布所有原明朝官員官複錄用,解救了那些被大順軍拷餉的官紳,這讓所有處在拷餉陰雲下的官紳百姓放心下來。

然後下令重新給崇禎發喪,以順治皇帝的名義,向北京的官紳軍民下了一道諭旨。

寫道:“流賊李自成原係故明百姓,糾集醜類,逼陷京城,弑主暴屍,括取諸王、公主、駙馬、官民財貨、酷刑肆虐,誠天人共憤,法不容誅者。我雖敵國,深用憫傷,今令官民人等為崇禎帝喪服三日,以展輿情,著禮部、太常寺,備帝禮具葬。”

多爾袞通過多種手段,很快就穩定了北京城內的人心,他打著為崇禎帝報仇的旗號,追擊李自成,並宣稱政權取自大順,巧妙的避開了和大明的矛盾,讓城中的官民慢慢接受他們。

六月十二日的時候,朱慈烺派出的使臣一行人匆忙趕到北京,多爾袞親自接見,一同去祭奠崇禎。

多爾袞一開始是不想理這些人的,最後還是範文程的勸解,我們打著為崇禎報仇的名義入關,而如今崇禎的兒子在南邊稱帝了,他派出來的使臣,我們應做足禮數相待,才不會惹世人非議。

原曆史上他們就是不怎麼理會大明使團的,還多加羞辱,就因為朱由鬆不是崇禎一脈的人,他們不承認南明朱由崧的政權,說他不是明朝正統,稱南明為偽朝。

況且使團過來也不是做什麼讓人看得起的事,南明朝廷提出“聯虜平寇”的政策,聯合清軍攻打李自成,還要封賞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替崇禎帝報了仇的行為。

南明的這種荒唐可笑行為,更加讓大清看不起他們,大清對聯合之事不感興趣,反而是一直在想招降左懋第,羞辱南明。

但左懋第是個主戰派,一直敵視清軍的占領北京,出使議和並非他所願,麵對大清的多次招降,他堅守大義,直接痛罵回去。

談判無果,使團準備回去,但因為使團中有人叛變,左懋第等人被扣留,左懋第一直誓死不降,最後被大清殺害。

但現在朱慈烺不是朱由崧,現在沒有連虜平寇的政策,也沒有封賞吳三桂的昏庸之舉。

他朱慈烺更是大明太子,崇禎的嫡長子,是大明的唯一正統繼承人,這時的大清自然沒有任何理由去質疑現在的明朝。

所以現在左懋第等人所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樣,都是正常的國家外交接待,這就是正統的合法性。

使團來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祭奠崇禎,哭喪三日,這時候崇禎和周皇後早已下葬,現在是沒條件遷走的。

等祭奠完回去後,左懋第才正式問多爾袞:“既然大清已經擊敗了李自成的大順軍,替崇禎帝報了仇,那貴軍何時退兵出關,還都於大明?”

他自然知道清軍來了就不會走,但明麵上肯定是要問他。

多爾袞笑了笑,然後又一臉鄭重對他說:“我大清雖然暫時擊敗了李自成,但叛軍勢大,依然占據著大明北方數省之地,隨時有卷土重來的可能,大明無力剿滅叛賊,我大清願伸手相助!”

左懋第搖頭:“這是我大明內部之事,不必勞煩,清軍不請自來,長久逗留是為入侵,應速速退出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