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養義子是很劃算的買賣(2 / 2)

朱元璋廣收義子便是這個道理。讓那些被收養的孤兒,為自己賣命,光給他們恩惠還不夠,必須有父子的名分。——這就是為什麼朱元璋讓外甥都改姓朱,按著朱家輩分起名“朱文忠”。這外甥本來就夠親的呀,外甥半個兒呀。可是外甥畢竟是外姓人,讓他成為義子,不是顯得更親密嗎?——沐英、何文輝原來叫朱文英、朱文輝,大明建立後因勞苦功高,皇帝特賜恢複原姓。恢複原姓在皇權時代,是莫大的殊榮,說明給他光宗耀祖的機會了。

但“義子”畢竟不是自己生的,戰爭中讓他們領兵打仗沒必要像對親兒子那樣擔心安危,朱元璋義子在革命尚未成功時犧牲的不少。而那些九死一生活下來的義子呢?天下一統後,又擔心他們能力太強、功勞太大,危及自己親兒子的江山。李文忠在朱元璋的功臣中,列第三,僅次於徐達、常玉春,自己又有皇帝義子加外甥的這層關係,可他非常低調。他死後,他的兒子李景隆還是卷入了朱家叔侄的江山爭奪戰。先是帶領南軍,奉表哥孝文帝之命,北上討伐表叔。等表叔朱棣的部隊打倒南京城時,又反戈一擊,開門投降。

義子平安,父親從朱元璋起兵,戰死後,平安被朱元璋收為養子,驍勇善戰。靖難之變,率軍與燕王戰於白溝河,差點俘虜了燕王朱棣。朱棣即帝位,懷恨在心。永樂七年(1409年)三月,朱棣巡北京。快到達北京的時候,翻閱百官前來朝拜的奏章,看到平安的名字,對左右曰:“平保兒尚在耶?”平安聽到後,知道皇帝不想自己活著,為了子孫考慮,便自殺。永樂帝看到這個幹兄弟倒還知趣,命令平安的兒子襲了父職。

沐英是眾多義子中下場最好的。他很早就去守邊疆,遠離了宮廷鬥爭,得以免禍。馬皇後死時,他哭到嘔血的程度。幾年後太子朱標又死在朱元璋前麵,他又傷心大哭,因此得病去世。早年他在朱元璋帳下,幹爹要求嚴格,動不動就處罰這些義子,全靠慈祥的義母馬皇後和仁厚的大哥朱標說情,減輕處罰。對一生依仗的兩個親人的死,從親情來說,哀慟是自然的。另一個因素大約是以後朝廷裏少了兩個可以維護自己的重量級人物,對幹爹朱元璋的暴戾,義子們恐怕比天下臣民了解得更透徹。別看沐英已經開府建衙、威震西南,可還是害怕喜怒無常的幹爹。

從朱元璋和義子們的關係來看,大約可以明白,古時候大人物收幹兒子,是個一本萬利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