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對糟糠妻的情分(1 / 2)

君主有糟糠之妻的,此人一般說來是開國皇帝,並且青年時處在困厄微末之中。那些從老爸那裏繼承皇位的人,娶妻時不管身為太子或者是已登九五,天下美女供他一人選擇,何來糟糠之說。而晉、唐這些王朝的開國之君原來就是舊王朝的達官貴人,早有三妻四妾,妻無糟糠之實。

那麼縱觀曆史,帝王有糟糠之妻的,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最典型,他們都出身窮困,在亂世中起事,最後得到了天下,他們的正妻呂後和馬皇後是不折不扣的糟糠之妻。而且這兩位糟糠嫁給兩位窮小子,都有相同的原因,是她們父親或養父的一種投資行為。

呂後的父親是位避仇到沛縣的大富豪,《史記》說他“善沛令”,屬於那種與縣長、市長在一起喝酒作樂、稱兄道弟的民營企業家。沛縣的小吏們都去呂公家送錢拍馬屁,按照官場送禮的規則,禮越重在酒席上的坐席越尊。可劉邦在門口謊稱“賀錢萬”,實際上一分錢不拿,坐到上席。如果呂公是個一般的土財主,那麼這劉邦估計會飽受侮辱,弄不好會讓呂家叫來幾個如狼似虎的保安,暴揍他一頓再拖出去。《水滸傳》中的雷橫便吃過這樣的虧,他去看縣令的二奶白秀英的演出時,大咧咧坐在VIP包廂中,卻忘了帶錢,解釋說自己是本縣的捕頭,白秀英的老爸不但不給麵子,還諷刺他是個“驢筋頭”,最後惹出風波,雷橫打死白秀英上了梁山。

呂公不像白秀英父親那樣目光短淺,他有著自己同宗呂不韋那種眼光開闊的大手筆。大凡亂世,能成事者一定是天不怕地不怕,有幾分潑皮無賴勁頭,而且能說大話忽悠別人的漢子,老老實實守規矩的人很難有大的出息。劉老三“身無分文,敢坐首席”,這一下就征服了閱世很深的呂公,連後來成為劉邦股肱大臣的蕭何當時都沒看出來劉邦會有多大的出息,他對呂公說“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而呂公不顧自己老伴的反對,堅決把女兒嫁給了這個整天不事產業、遊手好閑的無賴。

朱元璋娶馬氏時,情況差不多,他家父母兄弟都死光了,一人投奔郭子興當了名親兵,那樣的大頭兵有今天沒明天的,苟全性命於亂世就不錯了,哪還奢望娶妻生子呀!可這位朱元璋作戰勇敢又有謀略,郭子興覺得他超乎常人,想籠絡他。——戰火紛飛中的軍閥,身邊的保鏢絕對要可靠,於是將老朋友臨死前托付給自己的女兒馬氏嫁給了朱元璋。郭子興此時僅僅是希望讓朱元璋死心塌地替自己打仗,肯定沒有呂公對劉邦那種想法。他自己也有女兒,年齡比馬氏小不了多少,隻把養女而不把親閨女嫁給朱元璋,看來他是認為這筆投資風險很大,養女是別人的,投資失敗也就認了。誰承想後來真正得天下的是這位大頭兵,朱元璋得勢後收羅了郭子興的部屬,連他的親生女兒也做了妃子。我估計馬氏寄養於郭家時,基本上是郭家小姐丫環的角色。這下丫環成正宮,小姐變妃子,怪隻怪她的父親舍不得下注,讓養女占了大便宜。

呂後和馬後都等到了老公打下江山坐龍廷的那一天,享受了“母儀天下”的無比尊貴。史載馬後和呂後都是不讓須眉的奇女子,但馬氏寬厚仁愛,呂後剛毅嚴酷。這大概可以套用一下曾風靡神州的“出身論”,這呂後出身於惡霸地主家庭,從小嬌生慣養,對人頤指氣使慣了;而馬後很小就成了孤兒,寄人籬下,受夠了生活的艱辛,能設身處地替人著想。

呂後在劉邦駕崩後,自己主政多年,讓呂家的子弟裂土封侯,權傾一時,最終招來了滅門之禍。這馬後,就賢德多了,朱元璋要去尋找馬家的後人給高官,據《明史後妃傳》記載,馬後勸阻道:“爵祿私外家,非福。”朱元璋暴戾無常,好幾次都是馬後救了功臣的命。可惜她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就死了,否則的話也許能匡正一下朱元璋晚年的殺戮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