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隋唐演義》時,對第八條好漢、忠心耿耿保大隋江山的靠山王楊林,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武藝,而是他廣收義子。他一旦看到哪個年輕將領武藝、智謀出眾,是可造之材,就將他收為義子。連後來大唐功臣秦瓊也做過他的十三太保。
我們去關帝廟,會看到關帝塑像背後站立的兩員大將,一個是貼身保鏢周倉,一個是他最器重的兒子關平。——這兒子也是關羽收養的義子。
元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各地義軍將領有收養義子的習慣。朱元璋收養的義子,見諸史冊的不下十餘人,如沐英、李文忠、平安、何文輝、朱文剛、朱文遜、徐司馬、真童、金剛奴等等。
朱元璋最有名的兩個義子,一個是外甥李文忠,一個是世代鎮守雲南邊陲的沐英。朱元璋從皇覺寺出來造反,是做提著腦袋吃飯的勾當。家中親人的死活也沒法顧及。在天災加兵禍的時代,朱家的兄弟姐妹差不多死光了。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已經自領一軍、羽翼豐滿了,那一年他的侄兒文正、外甥文忠來投奔他。他的姐姐、哥哥都死了,兩個孩子能找到手握兵柄的親人,便有了活下來的希望了。當時外甥十四歲了,連個大名都沒有,大家叫“保兒”,他牽著朱元璋的衣服玩耍——大概怕這個舅舅走掉了吧。一向嚴酷冷漠的朱元璋也感歎道:“外甥見舅如見母也!”戰爭年代正需用人,上天把已經快成年的侄子、外甥送回來,自然會加以好好培養,作為倚重的將領。
古代的將帥大多喜歡收養義子。分析其原因不外乎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宗法社會,人和人的親密程度是靠血親或姻親維係的。在殘酷的戰場上,這種關係就更為重要,所謂“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自己的兒子是最放心的。可是一個人生育能力有限,就是廣納妻妾,也不可能太多,而且不可能一一養活。朱元璋生了幾十個兒子,已經是很了不得了。況且這些兒子要麼年齡太小,要麼有可能是個紈絝子弟,不能堪當大任。尤其是軍旅中,死人的事情是常有的,讓自己的親生兒子冒著生命危險衝鋒陷陣,老爸有點於心不忍。亂世用“物競天擇”的規律給篩選一遍,而那些亂世中能幸存的孤兒呢,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中長大,生存能力極強,這樣的人,完全可以培養成擔當一方大任的將軍。他們父母早亡,四處流浪,隻求能有口飯吃,苟全性命而已。又因為受盡了顛沛與欺淩,對別人給的恩惠格外感念。一旦被某個頭領收為義子,大多會誓死效忠。後人評價元末頭領廣收義子,是“以為將帥之儲備,或為監軍。皆看中其忠誠度”。
認幹爹、收義子在中國傳統社會裏,是很普遍的現象。實際上是將沒有血親關係的人用“擬血親化”、“準血親化”的方式固定下來。比如說過去農村裏,兩家人相處很好,那做好朋友不是很好嗎?不行,朋友關係太不靠譜了,總覺得不太牢固。要麼就對個娃娃親,你家閨女許配我家小子。如果雙方沒有條件結成兒女親家,怎麼辦?那就認幹親吧,你家孩子叫我幹爹,兩家就有了虛擬的血親關係。——好像不這樣做的話,那種投緣的好朋友關係就會不穩定,叫人放心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