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淺析林繼宗的創作特色\r
陳立群\r
一、生平及創作經曆\r
林繼宗同誌出生於廣東省潮陽縣棉城鎮。十五歲便開始文學創作,至今四十多年筆耕不輟。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以詩歌、散文的創作為主,兼寫雜文、報告文學與戲劇;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則以中、短篇小說的創作為主;九十年代以來,又致力於係列散文的創作,兼寫小說與詩歌。至今共發表作品約460萬字。在粵東的文壇上可謂碩果累累,引人矚目。\r
1969年高中畢業之後,林繼宗與其他知識青年一道,意氣風發,滿懷豪情地奔赴海南島。一如他在《初上海南島》(見《魂係天涯》)這首詩中所寫的那樣:暢是辭舟登車時\/二百裏地盡草絲\/夜來徐風拭喜淚\/林梢晨霞染紅旗\/生當兒男死雄鬼\/海島尚敢言誌詩\/共與親人眺遠處\/戰士昂首披征衣。\r
作為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名戰士,他在南國邊陲這片肥沃而又荒涼的土地上灑下了辛勤的汗水,留下了青春的足跡。屯墾戍邊的火熱生活鑄就了他對這片熱土深長的眷戀和對建設者們的崇敬與熱愛。波光粼粼的珠碧江畔,那一片片生長著熱帶作物的土地,那一道道綿延不斷的山崗,那一處處瑰麗而又神奇的景觀,無不給作家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而兵團十師新聞報道組組長的特殊崗位又給他提供了深入生活、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諸多有利條件。\r
在此期間,他廣泛地接觸基層的幹部群眾,與他們一道披星戴月,戰鬥在荒山野嶺;與他們一起承受著繁重而艱辛的體力勞動;與他們一起用古老的生產工具去征服地球上的荒涼與殘破;也與他們一起享受著緊張勞動所帶來的興奮與愉悅。長期的共同生活,使他熟悉了基層的生活環境,熟悉了基層群眾的性格和愛好,更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一切都為林繼宗此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厚而堅實的生活基礎,使他擁有了極其豐富的、活生生的素材。\r
1974年,林繼宗回城,開始在汕頭市知青辦公室工作,後來調到港務局,先後任團委書記、一公司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局工會主席、局黨委副書記、集團公司副董事長、黨委副書記,積累了豐富的生活,1990年加入省作家協會,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文藝家協會學術委員、名譽理事,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會員,省作家協會理事,汕頭市作家協會主席,並任潮汕星河獎基金會名譽會長,汕頭市社會心理學會會長,汕頭市籃球協會名譽主席。最近被中國國際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傑出文化名人”榮譽稱號。\r
曾經有一位批評家這樣評價過林繼宗的作品,說他“是從生活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作家,一步一個腳印,因此,他的作品平實而富於生活內涵,乍看不起眼,卻耐人尋味”。這一評價是相當恰切的。在他一係列的作品中,無不表現出濃鬱的生活氣息以及紮實的生活基礎。如《魂係人生》係列小說中的《沉默的遠山》就是根據在建設兵團期間豐富的生活積累和真實的情感體驗創作出來的一部具有巨大衝擊力的優秀作品。\r
我們不僅可以從其中大量而精彩的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中領略到生產建設兵團時期獨特的生活風貌,而更難得的是我們還能夠欣賞到一個個富有獨特魅力和立體感的人物形象,領略到他們那細膩而又樸實的情感世界以及鮮明的個性,其中最具感染力的莫過於那個沉默寡言的“啞兵”——譚慶山的形象。\r
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四川籍的中國現代作家艾蕪在其《南行記》係列小說中為人們塑造一個豐滿而逼真的綠林少女的形象——“野貓子”。從外部特征看來,“野貓子”一如她的綽號那樣潑辣和強悍,甚至野蠻和冷酷達到令人發指的程度,然而她的內心世界是那麼溫柔和細膩。這互相對立互相映襯的雙重性格卻又十分和諧而自然地統一在她的身上,構成了她那外野內柔的獨特個性。從而給讀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r
而《沉默的遠山》中的啞兵則屬於外冷內熱的典型形象。他是林繼宗以真人真事為基礎,以意象化的手法塑造出來的最為成功也最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小說形象。啞兵的身上凝聚著作家深切的同情和無限的熱愛,寄托著作家獨特的審美評價。啞兵雖然一言不發,卻並非麻木不仁、冷若冰霜。雖然不幸的身世和生活的磨難造成他這種畸形的性格,但並沒有奪走他美好的人性。父親被打成“右派”,他意識到自己的政治前途也將因此而毀滅,便毅然割斷與女友的戀愛關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