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緬懷巴金(1)(3 / 3)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之初,巴金就以自己的良知為寫真實的作品鳴鑼開道,撥亂反正,力挽狂瀾。到了垂垂暮年,仍老驥伏櫪、壯心不已,迎著人世間的颯颯大風樹起“講真話”的鮮明旗幟,以追求真理的大無畏精神,寫下了一篇篇警策人們的醒世箴言,表現了一位世紀老人對於生他養他的祖國和人民的赤誠,也突顯了這位人民作家和文學大師對於讀者和世人嚴肅的責任感,他因此而受到人們廣泛的尊敬與愛戴。

(五)巴金的良心與情懷

巴金的作品有著心係天下的情懷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它們深入其裏的懺悔精神和憂患意識是那樣沁透字裏行間,那麼豐沛充盈,以至成為巴老無處不在的書魂和感人的人文情懷。

作為人民作家,巴金始終充滿了對於弱者的悲憫與憂傷情懷。他的幾乎所有重要作品都無法排遣來自心靈深處的感傷,幾乎在情深之處都令人感到傷心與疼痛。那濃烈的憂患意識和大悲憫的氣度,無不在巴金的所有重要作品中深切地表現出來,從而透露出這位文學大師的良心、人格、責任感與使命感。

巴金作品中的感傷與悲憫又有著獨特的精神內涵,其源出自於他對人世間自由、平等、博愛等基本生存法則被踐踏的焦灼與憤怒,出自於他深深紮根於心中的人道主義理想、出自於他對人與人世的價值觀,而不是囿於創作主體個體生命的失望與痛苦,更不是基於作家對自身苦難經曆的哀傷與傾訴。巴金的感傷、悲憫與疼痛還來自於人與人之間賴以相處的和平之愛的欠缺,平等權利的失落以及不合理的現實秩序對人性的極端壓製。因此,他與同時代的其他傷感型作家如張愛玲等相比,便顯得心靈視野更為廣袤,人性情懷更為深沉,良知襟懷更為博大,人格力量也更加撼人。

巴金留給我們的是豐富的文學財富、高貴的精神品質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他的《隨想錄》集中地體現了他的人格與精神,體現了知識分子敢於自省、懺悔甚至否定自己的真誠、勇敢與良知。他花了八年時間,用那顫抖著的手和筆,蘸滿真情,寫下了5卷150篇計42萬字的《隨想錄》。這是一部力透紙背、情透紙背、熱透紙背的講真話的大書,是一腔憂國憂民的喋血之言。它的價值和影響遠遠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學範疇。這本書在巴老一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突顯了巴老的高風亮節,也使巴老的文學成就達到了新的高峰。巴老在寫作《隨想錄》時一直保持著飽滿的創作熱情,《隨想錄》出版之後,他的心情非常愉快,很長時間精神都很放鬆。是的,人民作家講真話,已經盡到自己的責任。

關於《隨想錄》,巴金說:“這是一筆心靈上的欠債,我必須早日還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寫吧,寫吧,好像有一個聲音經常在我耳邊叫。我快要走到生命的盡頭了,我不願意空著雙手離開人世,我要寫,我決不停止我的筆,讓它點燃火狠狠地燒我自己,到了我燒成灰燼的時候,我的愛、我的恨也不會在人間消失。”

《隨想錄》如此,《憩園》和《寒夜》也如此,巴金用自己對於小人物及其脆弱命運的深深的同情,用麵對壓迫者欺壓貧弱者的無良與殘忍所抱的反抗情緒,“揩幹每隻流淚的眼睛。”這些作品以超越曆史的生命之愛,寫出了那個時代最底層的人們的精神痛苦與生命危機,以誠摯的敘事態度直麵沉重的時代和不幸的命運,以人類體恤的心靈和善良的悲憫情懷,抒發了作家內心深處的良知願望和人道理想,展現了現代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意誌。

巴金為什麼能寫出如此動人心魄的作品?就因為他手中的筆與人民的心聲息息相關,他時刻心係著祖國和人民的喜悅與悲哀,這就使他的作品始終富有時代感和生命力,恒久地贏得廣大讀者的喜愛。而作家本身也鑄就了高貴的核心品質,成為二十世紀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卓越人格的代表,以至產生廣泛的世界性影響。

(六)夢裏醒來的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