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周公解夢石敢當(3 / 3)

次日,管候大兵來到,詢問失利原因,姬都一一道來。管候道:“勝敗乃兵家常事,地理不熟,致有此敗,紮下大營,來日決戰”。

周公得知魯地戰事已起,倍道而行,數日辛勞,來到曲阜,見管候在安營紮寨,趁黑夜進入城裏。伯禽見父親來到,大喜,報告白天交戰情形。周公知初次交戰,不曾失卻銳氣,甚喜。知管候智勇,不敢大意,連夜查看,見伯禽布置停當,防範慎密,將相用命,士氣高漲,甚感安慰。當日無話,以待來日。

第二天,管侯列陣。城門開處,魯兵出城,各自列陣畢,周公出馬,邀管侯答話。管侯出陣,見周公罵道:“姬旦如此猖狂,你有三大罪知否?周公道:“弟願聽教誨,請兄長指教”管侯道:“我姬家規矩,王位傳承為傳賢以長,兄終弟及。兄邑考去世傳姬發,姬發去世當傳老三於我,你立‘嫡長子製’,傳位姬誦,一個孺子,如何當政,敗壞姬家規矩,罪之一也。武王去世,擅立攝政,無序而行,不知禮讓,罪之二也。同胞弟兄,血緣相連,如何騸了姬都,不顧血親,敗壞人莽,罪之三也。此三罪,我與你勢不兩立”。

周公道:“兄長暫息雷霆之怒,聽我言之,王位傳承,首在父傳子,父在邑考亡,故以姬發傳之,今武王亡,姬誦在。我等當校伊尹輔助太甲故事,盡心輔助,弱冠之年,還政成王,豈不為一個賢明君主。攝政之事,乃武王遺囑,太後懿令,天下共知,不為擅立。姬都之殘,我也深以為憾,但也是兄長管束不嚴,姬都作惡多端所致,兄長隻思敗壞人莽,不思姬都糟蹋無數姑娘,毀壞多少家庭之事,不是管地人民告狀,武王焉能下令拘拿,予以懲處,也是當然。你私自刺殺閹良,武王不予追究,已是格外開恩。兄長不思報校,而倒行逆施,弟為兄不取也,望兄三思”。

管候聽罷,大怒道“如此狡辯,一派胡言,揮手呼道:“誰與我擒了此賊”。周公笑道:“念在一奶同胞份上,我好言相勸,為何如此不知顛倒,故父王在日,多次言你貪欲過大,殘暴不仁,武王不傳政柄於你,太公言你久後必反,兄長,多行不義必自斃,你好自為之吧”。說罷,打馬而回,把個管候氣的暴跳如雷。

這壁廂姬都拍馬搖畫戟而出,那壁廂伯禽夾馬摯鋼槍來迎,戟槍並舉,二人戰在一處,這一場好殺,有詩為證:

二人戰有三十回合,不分勝敗,伯禽見久戰不下,虛晃一搶,落荒而走,姬都不舍,緊緊追趕,趕到人見不到處,伯禽回馬架住畫戟道:“兄長勿忙,我話說完,再廝殺不遲。”

那伯禽不慌不忙道:“兄長,曾幾何時,我們都在爺爺漆下玩耍,聽從爺爺教導,多麼歡樂,不曾想今日兵戎相見,在此拚個你死我活,真是遺憾,請兄聽我講:兄誠想,你之事,如果沒有管國人民相助,如何能在管地擒拿得你,我在魯國,聽的被你所奸之女,自殺的不為少數,孕育之婦,一經生產,無論男女,多行溺斃。她們的兄、弟,丈夫那個不把你恨之入骨,如今在戰場上,難保不在黑夜廝殺,在那人見不著地方,何人能保他們不把箭簇射到你的身上,為防落個萬箭攢身的下場,我勸兄回到宮中,做個太監,終身為樂,有何不可,反正難有子祠,何苦在此拚命。”

一席話,說得姬都目瞪口呆,汗流浹背,心驚膽怯,弱無力,手中再也舉不起畫戟。自當太監後,武藝不減,耐力不行,被伯禽說得鬥誌全無。伯禽見狀,忙道:“兄打馬請回,我隨後追趕,好有個交代”。隻好如此,姬都回到本陣,周公也鳴金收軍。

回歸本陣,管候問為何先勝後敗,姬都說明力氣不加之故。看到姬都虛汗淋漓,臉色蒼白,知是被騸之因。深恨周公,打發姬都回國守庸城,並催蔡候進兵去了。將二十萬人馬,分派諸將帶領,把個曲阜城圍個水泄不通,日夜攻打。魯兵雖有周公調度,將士用心,但終究兵微將寡,區區二萬餘仁義之兵,如何敵得過二十萬虎狼之師,曲阜城危在旦夕。

一日,探馬來報,有蔡候帶領五萬兵馬來助管兵,眾人聽後,大驚失色,連日抗擊管兵,將士疲憊,不能持久,如何還能抗此生力軍。

事急也,猛然間,周公想起太公臨終所贈錦囊,趕忙打開,隻見錦囊寫道:“事急,當退往泰山,吾伏十萬精兵助你。”周公大喜道:趁蔡兵未來之際,趕快突圍。”

眾將聽令,三更時分,靜悄悄的打開北門,前有伯禽開路,後有諸將護衛,周公位於當中,一聲喊,突了出去,逃命之人,格外凶狠,也是多日攻城,勞累大意,深夜之中,管兵多熟睡過去。待管候知道消息,周公已往泰山逃去。管候道:“泰山高聳阻隔,無有糧草,能逃到那裏去?”令予追擊。

周公來到泰山,無心觀看風景,見齊國魏亮築有泰安城,備有糧草,心中稍慰。魏亮拜見,周公趕忙問道:“太公布有的十萬精兵在哪裏?”

魏亮道:“太公生前令我築泰安城,等待魯兵,知前方戰事起,無有將令,不敢擅動,隻此三千人馬,無有其它。”

周公大驚:“無有精兵,如何寫錦囊誑我,太公用兵一下慎密,看來是死前昏聵,如何是好”。蹉跎不已,在山上,看到山下管兵,尾延曲折,火把通明,連絡不絕,追擊而來。

周公無奈,隻的布兵防守,看看天明,回到帳中,愁眉不展,埋怨太公,伏於幾上,小酣起來。隻見側旁走出薑子牙,向周公拜問道:“周公別來無恙,一向可好。”周公“哎呀”一聲跳起,緊緊握著老太公的雙手道:“尚父一向可好。”

子牙哈哈大笑:“公剛才還埋怨老夫來,老夫不得不來也,今將十萬精兵還你,已練好於泰山石中,可令士兵在泰山石上,貼上條幅即可,我已備好無數條幅給你使用。”如此這般,說了一番要走,周公挽留,驚醒,不見太公。但隻見桌幾上果然留下窄小的條幅無數,上書‘太公在此’。原來是太公托夢退敵,周公大喜,天亮在城上箭樓升帳。

諸將彙集,在城樓上看管、蔡安營紮寨,排兵布陣,那二十五人馬組成的管、蔡大陣,著實雄壯。再看自己那不足三萬人的疲憊之師,各個心驚膽寒,聽的周公升帳,諸將入內,周公問道:“哪位將領帶兵出城,敢當迎敵重任”,連問三聲,無人應答。

伯禽出班道:“不是將士不敢當,隻是人困馬乏,不能再戰,望休息片刻,讓馬吃飽草料,再戰不遲。”

周公笑道:“我也知將士疲乏,不敢當此重擔,隻是有敢當的,你們請看”。隻見數個護衛抬出十幾塊泰山石。

周公道:“隻有‘泰山石敢當’,諸位將領各帶部下,趁敵布陣之時,每人至少搬十塊泰山石於城頭上,大小不論,貼條幅於上,至晚回營休息就是。”

眾人聽後,皆感吒異。周公不容分說,催促執行,諸將無奈,隻得照做:“看來周公癡了,太公已然去世,搬石頭寫太公有何用處,罷、罷、罷、當敵人攻城時權當弓箭使用吧”。兵士們疲勞至極,聽說搬完石頭可以休息,一時間,城場上堆滿石頭,沒有條幅的,也隨筆寫上“太公在此”,各自灑笑而回。

至夜晚,管、蔡安營已畢,營燈升起,好似漫天星鬥,滿營官兵人皆睡去,隻聽漏鬥聲聲,隻備來明廝殺。

半夜三更時分,狂風大作,鬆濤齊鳴,好似千軍萬馬殺奔前來,薑子牙在城頭作法,黃飛虎助之,數十萬塊石頭飛起,砸向管營,砸的管兵頭破血流,哭爹喊娘,初始以為魯兵來襲,又不見一個人影,到處石頭飛舞,如何還能迎敵,潮水般的朝山下逃去,一路上又踩踏多多,死傷無數,如何能再戰,看來泰山不可侵犯,管、蔡商議,退兵回曲阜,待時再戰。

一時安靜下來,泰安城安,周公寬心。夜晚,薑子牙、黃飛虎來訪,周公迎接。

子牙道:“此石陣比十萬精兵如何”。周公拜謝道:“誠謝尚父幫助,尚父乃國之柱石,現國家處危卵之勢,望尚父出山相助。”

子牙笑道:“我已過世,非人也,隻是借此一塊寶地才能如此,泰山聖地,不容管、蔡汙穢罷了,如何能管得你長期,黃飛虎已封神為東嶽大帝,你等盡可求他。我隻是個陰鬼,到不到你陽間,況且管、蔡不會因為一頓石頭就罷休的,泰山也不是你久待之地,趁管兵驚疑,無力進兵之機,趕緊拜請高明,以敗三監,保社稷安定。”

周公道:“弟子愚昧,請尚父指點高明之人”。太公笑道:“公何如此忘記,李靖父子不受你們封賜,回山修道,現在陳塘山修行,你請他們就是了,還有可能請到楊戩,快快去吧。”

周公道:“此事我豈不知,隻是李靖父子佐周伐紂,立有大功,不肯受封,不戀塵世,如今如何能夠出山。”

太公笑道:“周公不知,修行之人,在於得道,你見到李靖,就說薑子牙著的《武祖密笈》,將在泰山傳授於他,他來後,你拜他為將就是了。”

周公道:“隻是陳塘山路途遙遠,神仙居住的地方,我如何能找的到,甚難。”

黃飛虎在旁道:“罷了,為了周家的江山,把我的坐騎給你了吧”。對周公道:“自伐紂在蠅池縣,我被斬以來,我的坐騎五色神牛一向流落在外,封神泰山後,我不忍收它,故使其在後山成一野牛,此牛日行八百裏,兩頭見日,且頭上有方位,經手觸摸,告知地點,自會載你而去。”周公大喜,連連拜謝,和黃飛虎後山收牛去了。

關於泰山石敢當的版本有多個說法,此版本為說法之一。對於泰山石說法也各不相同,無論如何,像泰山一樣,泰山石在民間是有一定的“份量”的,除其花紋的藝術性外,還有一定的神化作用,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可以當奠基石,據傳:天安門,人民大會堂即用泰山石奠基。在泰山石上書‘太公在此、諸神回避’,可以鎮宅,可以辟邪。種種說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