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道:“此等人皆是有成就之人,不知由誰去封,終不成像薑子牙一樣,封了別人無了自己,將來也是一個麻煩。”玉帝道:“娘娘憂慮的是,聖人的封號就由人間帝王給予封賞吧,那人間帝王是天之子,代天行賞乃份內之事。”
王母道:“天子封賞,正其當也,隻是天子隻封臣下,自己沒個說法,也略有不平之處,隻怕吝嗇起來,埋沒了天下英雄”。玉帝笑道:“娘娘就是心細,何會如此,那天子不在自己有多大能耐,而在於能看到臣下的長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千數年後,漢朝天子劉邦,眼光獨道,善用三良,得有天下。唐朝魏征規則唐天子,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形成貞觀之治。聽眾人之見,取眾之所長,此為天子職份所在,也是其英明之處,何必要封號。也罷,未免娘娘擔憂,就封天子為眾聖之上,稱為‘聖上’可也”,一者可防後世出現那心胸狹窄之皇帝,二者也使天子自勉,免得其予己昏昏,使人昭昭。”
王母道:“陛下經萬千之劫,(2)知曉過去未來之事,我等天神,一旦定位,不再變動,如違犯天條,則貶下凡塵,重新修煉,功果圓滿,方可重回天庭。那下界一旦封為聖人,還要麵臨朝代更替,人生輪回,如發生變化,如何是好?。那玉皇答道:“娘娘問的好,下界既有朝代更替,人生輪回,自當有所變化,這也不是我天庭都能管的了的,就好比六百年以後,魯國曲阜出一人物,姓孔名丘字仲尼,有教無類,推廣仁、義、禮、智、信,大成儒教,被封為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取代伯禽為文聖,再過六百年,河北解良出了一個關羽,河南南陽出了一個諸葛亮,取代箕子、散宜生成為義聖、智聖,這有何不可。”
王母娘娘道:“時代發展,聖人變更,如此甚好,隻是還有一事不明”。玉帝道:“娘娘請問”。王母道:“既然孔子被封為大成至聖先師,榮耀極也,為何隻替代伯禽為文聖,何不取代周公為元聖呢?。玉帝:“娘娘有所不知,孔子固然大成,但其終生推行的宗旨是‘仁’,何為‘仁’,孔子曰:‘克己複禮為仁’,立禮者,周公也,孔子一生崇拜周公,且被封為至聖,和元聖有相提並論之意,故不予替代為好。”
王母聽此有些迷惑,問道:“封元是定其為一,既封了‘元’,又封‘至’誰為第一也,看來哀家有點糊塗了。”玉帝笑道:“人間有言,難得糊塗,此語也適用於你我也。人生天地間,欲望多多,欲壑難填,權柄為重,一旦得之,再難割舍。國人自夏朝以來,皇、王之權是專製和嫡傳的,他人不得染指,當權者在位自當聖明。周公雖立經典,其攝政之事,實為分權分譽,為王家所忌。周公能功成身退,成全帝王,保全自己,不失為智睿之人,當為世上掌權者之楷模,故封為第一聖也,不應替代。周公、孔子皆忠於帝王,但周公之‘忠’與孔子之‘忠’有所區別,周公之忠側重於君道,孔子之忠側重於君王。曆代君王,大封孔子,推崇至極,意在此也,你我既為天父母,天子這點心事,豈不明白,封‘元’為最早,封‘至’為最好,二聖既然卓有建樹,和諧相彰,天庭能不中庸,娘娘啊,該糊塗的時候就不必明白了,且讓我等把握好本次封聖,後世的事就由後代自行圓滿吧”。說完,玉帝立起身來,揮手道:“中華大地,人傑地靈,英雄輩出,聖人之封,在於發揚光大人間美好傳統,壯大華夏文明,就讓後代智者自己去耕耘這塊土地吧。”娘娘擊掌稱善。
話說黃天化攜子牙魂魄回到齊候府,那侯府內哭聲一片,張夫人領著長子,抱著幼子和眾家人、眾大臣們圍在子牙身軀邊上,不斷的呼喚著,良久,隻見子牙慢慢的睜開了雙眼,環顧一周,長歎一聲,自知時辰不多了。經此一番遊曆,子牙大徹大悟,還有什麼不明白的,遂對夫人及大臣們說道:“你等不必悲傷,此天數也”。對眾大臣們道:“我死之後,望你們善待夫人、幼子”。眾大臣跪拜:“願肝腦塗地,不為悔也”。子牙令道:“著世子薑灶為齊國主,夫人輔佐,二公子薑恒為紀國主,因年幼,由夫人撫養,待年紀長成方可就國。”對武吉言道:“自磻溪釣魚以來,你拜我為師,多有功勞,師徒情深,不忍分別,今拜你為紀相,監國,我已寫有書信一封和錦囊一個,可交予周公,你日後也可成為一國之君。”武吉泣拜。子牙握著夫人手曰:“你我夫妻一場,今日永別了,國事家事都拜托你了,你我都是學道之人,望以國事為重,不必悲傷,我的後事,一切從簡,不得建立廟宇,不用磚石,不壘墳塋,不刻碑石,鬆木為棺,入土為安即可,不要誤了農種。”言罷,閉上了雙眼,瞌然去世,壽考九十九年。那張惠英夫人乃修煉之人,焉能不明此理,強忍著悲痛,一方麵打付臣下去鎬京稟告,一方麵料理後事。這都是後話,不再言表。
子牙交待完後事,再無任何掛牽,一身輕鬆,魂魄和黃天化來到泰山,和黃飛虎相見。老友相見,分外高興,父子團聚,格外親切。那黃天化因公事在身,交待完畢,不敢久留,告別父親,回到了天庭。
話說天下名山分五嶽,乃東嶽泰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北嶽恒山,西嶽華山。黃飛虎、崇黑虎等兄弟五人自被黑煞神張奎斬殺以來,封神榜上自有分封,薑子牙宣讀元始天尊敕令,黃飛虎封為五嶽之首,為東嶽泰山大齊仁聖大帝;崇黑虎為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聞聘為中嶽嵩山中天崇聖大帝;崔英為北嶽恒山安天玄聖大帝;蔣雄為西嶽華山金天順聖大帝。
自被封以後,那黃飛虎忠於職守,賞罰嚴明,自得人間愛戴,享受香火不斷,閑來與南嶽崇黑虎,中嶽聞聘,北嶽崔英,西嶽蔣雄多有來往,兄弟五人往來於各山之間,談天說地,其樂融融,倒有不少樂處。是日,聽說子牙來到泰山,大喜,自封神分別以來,隻因陰陽相隔,多年不見,甚是想念,今日一見,歡喜無限。設宴接待,又邀好友相見,遊觀五嶽山,著實歡樂數日。但陰陽相隔,神鬼也有所不同,神仙自有那軀體可以俯身,享受人間煙火,而薑子牙乃鬼魂也,身無所依,自然不安。
一日,子牙、飛虎相敘,子牙道:“感謝兄多日厚愛,隻是玉帝讓我在此等候,不知何日是頭?”飛虎笑道:“兄曆盡人間辛苦,享人間無窮富貴,如何還不明白人間世理,天上人間,總是一理,隻因你功高蓋世,致使你入地無門,上天無路,玉帝不好安排,才使你在此等待,待到那封聖之日,才是你出頭之時。”
子牙道:“此理我也明白,隻是身子恍惚,甚不安神。”飛虎道:“是了,是我失於思考,想當年我在蠅池關被殺,也甚感憂鬱,隻是封神以來,才使安心。我自負責輪回點錄,想自黃帝以來,經過多少戰亂,那軒轅帝的元帥柏監被你封為清福神,但擔當天兵天將的還是少數,還有那無數的魂魄歸於此地,需要安排,你看那泰山石,花紋慎密,條理清楚,千溝萬壑,益於藏兵,君侯是否依身於泰山石,還有兵力可調,不至寂寞,是否可好。子牙曰:“善,我自將兵以來,編有六韜,講得是文攻武略,然兵者,詭道也,不能輕易示人,故不曾編寫完全,如今我閑來無事,可以編寫,有那不明白的地方,又可調兵演練,真是一舉兩得。待等以後遇到那忠君愛民、大智大勇之人,我傳授於他,豈不是好”。二人大喜,信步來到山前,觀看山勢,又遊看了三山五嶽,大有心得,子牙遂隱身於泰山石。
東嶽大帝歎道:“薑尚佐周文武王,功勞彪炳史冊,不建墳塋,不立碑刻,身後光輝顯現,來到泰山,不知那泰山山座將當其墳塋為其掩身,泰山山高將當其碑刻為其傳名也,自此以後,人到泰山,知薑尚而不知我黃飛虎也,罷、罷、罷、無論誰來,隻要能光大我泰山即可,我泰山借薑子牙而傳名,又有何不可。”說罷,大笑回宮。
那黃飛虎也是習武之人,數次掛帥將兵,商周二朝皆官拜武成王,多有心得,不時來和薑尚切磋,往來推演,遂編成《太祖武籍》,此書乃中華武學瑰寶,得傳者,即可出相入將,非凡品也,就是那泰山石也大有說頭,下回將有分解。
此書後傳於天王李靖,傳於人間鬼穀子、孫武、範蠡、張良、郭子儀、嶽飛等等,演繹了多少中華故事,在此不述。
關於薑子牙的壽數有多種說法,太史公在《史記》中記載,太公壽百有餘歲,即活了一百多歲,準確數沒有說明。人言,老人高壽百歲是一種祝福,司馬遷氏是否有此意不可而知。山東民間或有傳說薑子牙活了九十九歲,高壽之人以太公壽數為限,年壽再高的老人,隻要活過九十九,則年年都是此數,不在言多,風俗如此,是何原因?或是以薑子牙死後不能轉世為忌,或是為了紀念,山東民間,再無“百歲”老人了。七十三、八十四、九十九的年歲傳說,在於紀念孔子、孟子、薑尚三聖人也。孔子、孟子之說全國通用,薑尚之說不知其他地方有無,隻是一種傳說,不予考證了。
注:
(1)《西遊記》第十七回,行者看道:“妙啊,妙啊!還是妖精菩薩,還是菩薩妖精?”菩薩笑道:“悟空,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行者心下頓悟。
(2)《西遊記》第七回,如來笑道:“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曆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