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女性心理自助餐(3)(1 / 3)

6.心境平和不再焦慮

焦慮是指人們對生活中一些即將來臨的、會對自己產生重大影響而結果又不確定的事件或可能發生危險和災禍的情況進行適應時所發生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憂慮、恐懼和焦灼不安兼而有之的情緒反應。由於有焦慮的產生,人們本能地從心底萌生出逃避或擺脫自身處境的主觀意願,因此,一定程度的焦慮是一種“保護性反應”。任何人在一生中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因此,誰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焦慮體驗。如高考前的學生吃不下飯、睡不好覺;職業女性在應征某個職位之前會患得患失、無法平靜;比賽前有的運動員會四肢發涼、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等等。如果隨著事件的結束或處境的改善,種種焦慮的症狀也會慢慢消失,情緒趨於穩定,那就不能稱之為焦慮症。所謂焦慮症,隻針對那些對日常生活中的很小挫折和事件都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的人而言。現代心理學認為,焦慮症屬於中度心理不健康的範疇。隨著社會發展和競爭的日益激烈,患焦慮症的人數不斷上升,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發病率為3%-5%。近年來,我國焦慮症患者的比例也逐漸上升到2%-3%,以腦力勞動為主的群體,如從事科研、教學、機關、管理等職業的患者人數明顯高於體力勞動者。

焦慮症患者常常麵容繃緊,愁眉緊鎖,拳頭緊握,為了解除肌肉緊張而咬手指、用手敲桌子或來回踱步,無法安靜下來;睡眠不良甚至無法入睡,多惡夢或夜驚;說話變得很快,不間斷,聲音提高或說話變得猶豫甚至出現口吃;更有些人姿態變得僵直,雙手發顫,甚至麵部、手臂、肩膀或整個身體都出現顫抖。

焦慮使人的交感神經係統機能亢進,血液中腎上腺素的濃度增加,機體會出現血壓升高,心跳加速,皮膚蒼白,口幹舌燥,瞳孔擴大,手掌及腳趾等部位出汗增多,有的人呼吸變得深而快,骨骼肌緊張,胃呈翻動感。如果焦慮反應進一步發展,也可能使副交感神經的活動增強,出現尿頻、腸蠕動加快、腹瀉以及大小便不自主地排出、毛發豎立等現象。

一定程度的焦慮可以調動機體的生理防禦機製,使人的心智活動增強,有利於擺脫困境。但是,過度的焦慮則會破壞人的心理平衡,使人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邏輯思維能力下降;體內腎上腺和腦垂體的過度活動、糖貯存的過度消耗,可能會出現胃潰瘍、胸腺退化、免疫係統破壞等不良後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焦慮狀態中出現的一些症狀還可能揭示出身體的某些疾患,因此應認真加以對待。例如,在焦慮中發生心悸、呼吸困難、消化不良時,要找醫生檢查。

焦慮雖然是許多疾病的致病原因和誘發因素,但是在焦慮狀態下,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得病的。堅強的意誌,開朗的性格,樂觀的情緒,長期生活經曆中鍛煉而成的對緊急局麵良好的適應能力,對於解除焦慮狀態,則是一劑最好的靈丹妙藥。為遠離焦慮,避免焦慮對身心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平時應當正視現實,主動麵臨挑戰,以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必要時,也可以接受心理谘詢。

7.將抑鬱趕走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緒障礙性疾病,以心情顯著而持久的低落為主要症狀,並且伴有相應的思維、行為改變。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曼將抑鬱症稱為精神病學中的“感冒”。據統計約12%的人會在一生中有抑鬱體驗。

診斷抑鬱症並不困難,但是病人的表現並不典型,核心的抑鬱症狀,往往隱藏於其他心理和軀體的症狀中,含而不露,因而容易導致醫生誤診、失治,甚至釀成嚴重後果。

你有以下的這些體驗嗎?

1.人逢喜事而精神不爽。經常因為一些小事或甚至無端地感到苦悶、愁眉不展?

2.對以往的愛好,甚至是嗜好,以及日常活動都失去興趣,整天無精打采。

3.生活變得懶散,不修邊幅,隨遇而安,不思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