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女性心理自助餐(2)(3 / 3)

5.習慣自我安慰

俗話說:“不怕想不明白,就怕想不開。”人一旦鑽進了死胡同,那是要有多痛苦就有多痛苦。根據心理醫生的臨床研究,超過七成的心理疾病患者之所以長期無法擺脫心理困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們不善於轉移注意力,在適當的時候找機會安慰自己。如此一來得不到舒解的心理困擾在內心越積越多,最後終於變成伴隨一生的夢魘。

有這樣一個女孩,她相貌平平,卻有一個乖巧可愛的妹妹;她學習不好,妹妹卻連年包攬學年第一名的桂冠。在家裏,她仿佛成了多餘的人,父母將妹妹捧在手心裏嗬護著、疼愛著,對她,則少了該有的耐性。久而久之,她自己也開始瞧不起自己了,覺得自己天生就很差。終於熬到初中畢業,她留書出走了。幾年後,她回來了,但因為始終沒辦法擺脫自卑的情緒,自感在任何地方都得不到周圍的認可,她已患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

她的命運是誰造成的?大多數人在遭受挫折時,內心都會自然而然地湧出一種自我撫慰地情感,但她卻將這些都歸咎於自己的無能。越是這樣,她遇到的挫折越多,最後終於承受不住了。

在她10歲上下的時候,她曾表現出對電器修理的強烈興趣,鄰居的電視機出了問題都會來找她。設想一下,如果那時候父母對她的這種天賦稍加鼓勵,她也就會認識到自己的過人之處,這些過人之處將會成為她遭受挫折之後的避難所,她的人生必定是另一番模樣。

說到底,人活著,有誰的日子是輕鬆的?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順利、平坦不過是我們的奢望而已。但是,在失望沮喪、抑鬱苦悶的時候,能夠盡快找到安慰自己的途徑的人,才算是贏家;而無法自我慰藉、自我解脫,反而一再被消極情緒俘虜的人,則注定了一生波折重重。

有人說:“為什麼非要自己安慰自己,父母兄妹、親戚朋友都是幹嘛的?”當然,親人朋友們通常都會在我們遭遇困境的第一時間趕到,他們的愛往往使我們很快又燃起了對生活的熱情,我們離不開他們。但是,毫無疑問的是,他們的慰問首先必須獲得我們自己的認同和共鳴,才能被我們快速地消化和吸收,並真正起作用。每年有那麼多絕望的人,盡管周圍有親人朋友的勸慰,仍執意地選擇輕生,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人的心態的形成與其生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所謂“龍”、“鳳”,顧名思義,就是人中之佼佼者,也就是學業中的佼佼者。這種思想,究其根源,大概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思想和封建製度(如科舉製度)在作祟吧。如果子女在學習方麵本身就很優秀,那倒也算是求仁得仁,皆大歡喜;而如果子女在學習方麵沒有潛力,升學無望,父母就“大失所望”、“恨鐵不成鋼”,輕則冷言冷語、無理訓斥,重則幹脆放棄對孩子的教育,無視孩子的存在。這種種來自父母的壓力,使孩子稚嫩的心靈屢屢受創,怎一個“鬱悶”了得?試問,父母瞧不起孩子,孩子又怎麼瞧得起自己呢?

比起為孩子製定一個令父母滿意的人生規劃來,創造一個溫暖健康、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更為實際。畢竟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要靠他自己去創造。有那麼一篇文章,寫的是一個男孩學習十分努力,但成績始終趕不上他的同桌,他開始懷疑自己腦子笨,天生不如別人,於是情緒低落、鬱鬱寡歡。男孩的母親一籌莫展,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孩子。一次偶然的機會,母子倆來到海邊,看到沙灘上小灰雀和海鷗,母親對男孩說:“當海浪打來的時候,小灰雀總能迅速地起飛,它們拍打兩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鷗總顯得非常笨拙,它們從沙灘飛入天空總要很長時間。但是,真正能飛越大海、橫過大洋的卻始終是那些略顯笨拙的海鷗們。”母親的這番話,終於打開了長久以來糾纏著男孩的心結——說不定我就是那隻可以飛越大海、橫過大洋的笨拙的海鷗呢!

如果所有的父母都能像這位母親一樣,在孩子受挫的時候,尋找機會給孩子安慰,那麼,當孩子必須獨立麵對挫折、承擔失敗的時候,他就可以找到足以安慰自己的支撐點,不至於灰心喪氣、一蹶不振。

不僅如此,如果父母在遇到困境的時候,能用樂觀的態度安慰自己,而不是自怨自艾、悲觀消沉,那麼,耳濡目染的孩子,也必定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以積極的態度麵對生活中的不如意。這樣以來,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會將自我安慰當成應對挫折的一種習慣。隻要孩子足夠堅強,足夠應付生活中的一切坎坷,那麼,誰又能說我們的孩子不是龍,不是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