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女性心理自助餐(1)(2 / 3)

第二條

每年作一次全身檢查。檢查身體不隻是為了“有病早發現”,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從體檢結果中,我們可以了解自己身體的變化,及早發現某些疾病的早期征兆,以此製定自己維護身心健康的一係列計劃(包括鍛煉身體計劃和飲食調節計劃等等)。例如:體檢結果顯示最近你的咽炎有複發的征兆,那麼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你最好就不要到空氣汙濁的地方去,也不能吃冷、硬、辛辣的食物。

第三條

合理的飲食搭配。飲食的搭配是一門學問,值得我們去研究。女人一生有好幾個不同於男人的特殊時期,像月經期、妊娠期、哺乳期等,在每一個時期,應該有相應的飲食搭配。除此之外,有的食物相互搭配食用會使人產生不良的生理反應,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

第四條

心胸開闊,寬以待人。真要計較的話,生活中的不愉快足以把我們氣死。可是回頭想想,我們有必要計較嗎?在我們跟別人計較的同時,我們自己往往也免不了受傷害,這種傷害甚至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寬容一點,多想想別人的好,也多想想自己的好,隻有這樣,世界才會為你展開美好的一麵。寬容一點,可以使我們輕鬆地打開人際交往的缺口,因為寬厚大度的人是最好相處的。寬容一點,使我們得以找到生活的重心,不至於因為瑣碎的事情耿耿於懷,有科學的價值觀。寬容一點,我們才不至於氣滯鬱結、積憂成疾。總之,寬容一點,你不會吃虧的。

以上四條,你能做到嗎?

2.關於自卑

你為什麼自卑?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自卑是對自我評價過低的一種消極心理。自卑感差不多人人都有,隻是程度不同而已。筆者認為,自卑感主要有兩種來源:一種來自於外在環境,主要是孩提時代的成長環境,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則是父母的態度;一種是來自於自卑者自身的主觀認識。對於這兩個方麵,下麵再分別加以闡釋。

小珂一直無法理解她的父母對待她的態度。都說孩子在自己父母的眼裏是最好的,但她的父母卻似乎並不這麼想。他們從小就拿她與鄰居家的女兒相比,最初是比長相——“你要是長得能有人家×××的一半好看,將來也就不愁嫁了”;接著比學習——“你雖然考了第一名,各科的分數卻有高有低,不像人家×××,能做到全麵發展”;還比興趣特長——“要不你別學薩克斯了,也學鋼琴吧,人家×××彈鋼琴的樣子你也看到了吧,多高雅啊”;到最後,小珂考上了外地的名牌大學,×××隻考上本地的一所三流高校,她的母親竟然說“看人家×××多懂事,報的誌願全都是省內的”,令她哭笑不得……

父母的這種態度使得強烈的自卑感像藤蔓一樣緊緊纏繞著小珂,使她無法掙脫,更邁不了步,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製約了小珂在大學的學習和後來在事業上的發展。這種來自於外在環境的自卑是最難以消除的,因為在主體還沒有完全懂事的時候,自卑感已經不知不覺地在他身體裏生根發芽了,而那時他還意識不到這種消極心理將會給他帶來的影響,更沒有能力去分析、消除這樣的消極心理。

值得關注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是越優秀的人自卑的概率越大。這無情地揭露了應試教育對受教育者情商的忽視。從小在各方麵表現較為優秀的人常常習慣於在後來的學習、生活、工作中高標準地要求自己,然而事過境遷,誰又能保證自己在離開了上一個舞台後仍能擔當主角呢?普通人很容易就能接受這種改變,但頭上一貫頂著光環的人要接受起這個來可就難了。

來自於自身主觀認識的自卑對我們而言則有著不同的意義。這種自卑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我們在目睹別人某一方麵的成就或突出表現後,意識到自己在這一方麵的欠缺,並進而開始反思自身。這種自卑心理往往會成為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會在我們原本平靜的生活中注入一些活力,會燃起我們挑戰自我的鬥誌。某某在這次的月銷售額評比中獲得了第一名,我也很努力為什麼我的業績不如他?他有哪些品質是我所不具備的?我的哪些缺點他沒有?我該怎麼做才能趕超他?……正是類似這樣的自我反思使我們在生活中不斷成熟,在發展中不斷完善,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拒絕這種自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