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的心理健康嗎(2)(2 / 3)

能協調與控製情緒,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雖然也會有悲、憂、愁、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才是占據主導地位的。他們能適當地表達和控製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不卑不亢,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縮恐懼,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分貪求,而是力爭在社會規範允許範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要求。他們對於自己能得到的一切大體上感到滿意,心情也總是開朗、愉快的。

人格和諧完整。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麵能平衡發展,其人格即整體的精神麵貌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現出來。他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當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較為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周圍的步調合拍,也能與集體融為一體。

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誌。所謂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綜合。如果一個人的智力不正常,他必然會在社會生活中感受到來自各方麵的障礙,也體驗不到智力正常的人所感受到的種種成就感,因為也無法成為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主導力量。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在人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與其年齡段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同年齡段大多數人相統一的心理行為特征。如果他與同年齡段的人在某些心理行為上存在著明顯的差別,這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比如,過年時,客人給家裏的19歲女兒帶來了一個洋娃娃作為禮物,她不僅沒有一句道謝的話,反而莫名其妙將洋娃娃扔在地上。家長如果觀察細致的話,就能敏銳地發現女兒的心理健康正在受到威脅,應該盡快接受調治。

健康的心理狀態,是我們參與社會生活,與社會達到和諧並完善自己、實現自身價值的基礎。讓我們從以上的八個方麵要求自己,使自己以健康的心理狀態投身社會,在社會生活中實現我們生命的價值。

5.塑造健康心理

誰不想擁有健康的心理呢?但健康的心理素質卻不是憑空而就的。當你發現自己的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時,實際上這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可能已經潛伏在你身上很久了。它不是一件你想要丟掉的舊衣服,隻要脫下來往垃圾桶裏一扔了事;它更不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高燒,隻要吃點退燒藥,再敷一下就可以退去。對心理疾病來說,意識到它的存在和擺脫它完全是不相幹的兩碼事,有的人甚至終生被心理疾病困擾,有些人即使治好了自己的心理疾病,也長期……一個人順利成長的必要條件。隻有心理素質正常的人,才能客觀地、正確地認識自身及其周圍客觀環境,才能不斷增長才幹,積累知識,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

如何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是個複雜的問題,許多心理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提出過不少標準,其中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正常心理應有以下10項標準:充分的適應力;充分的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作適度的評價;生活的目標能切合實際;與環境保持密切接觸;能保持人格完整與和諧;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適當的情緒發泄及控製;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做有限的個人發揮;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情況下,對個人基本需求作恰當的滿足。

要想心理健康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正確對待自己。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人貴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長處、短處,優點、缺點都應有符合實際的評價。評價過低,就會缺乏信心,工作缺乏勇氣和膽量,情緒消極低沉,自己的聰明才智得不到發揮。評價過高則由於對自己估計不足,失敗在所難免,幾經挫折會陷於痛苦之中;驕傲自滿,目中無人,使自己遠離集體,處於孤獨無援的處境,會加重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