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積極的心態,可以幫助你更客觀、全麵地認清周圍環境。人對自己生活環境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對於這個環境所采取的態度。如果一個人生活的環境在他看來是冷漠而缺乏溫暖的,那麼他也會以相應的冷漠而缺乏溫暖的生活態度來回應這個環境,而且這種生活態度常常會影響他的一生。擁有積極的心態,可以使我們認識到周圍環境中對我們有利的方麵,同時也認識到其中對我們不利的方麵,進而發揚有利的方麵,克服不利的方麵。
擁有積極的心態,可以幫助你積極地麵對各種突發事件。有的人平時看起來還比較樂觀、開朗,一旦遇到難以解決的麻煩事,就馬上變得悲觀失望、灰心喪氣,甚至頓時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其原因就在於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擁有積極心態的人往往懂得在各種場合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穩定的情緒。一旦境遇不佳,就鼓勵自己克服困難、勇往直前;他朝誌得意滿時,又懂得使自己時刻警醒,不至於迷失。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一個人的心態積極與否,常常製約著他的能力的進一步提高,這是經過實踐得到證明的。所以,在忙著提高自己的各項適應社會的能力的同時,千萬不要忽視了對自己的心態關注,要知道,好心態會讓我們終身受益。
4.常見的女性心理誤區
好的心態從哪裏來?
前麵我們說過,心態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很顯然,好的心態應該來源於人的健康的心理狀態。何謂心理健康呢?心理專家指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對於環境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適應,是人的內部心理與外部行為和諧、統一,並能良好的適應社會、環境的一種心理狀態。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王登峰等人根據各方麵的研究結果,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幾條標準:
了解自我,悅納自我。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全麵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都能有恰當、客觀的評價,同時也體驗到並承認自己的存在價值。他們基本上不會對自己失望,因為他們對自己不會提出過分嚴苛的期望與要求,在製定自己的生活目標時也能做到切合實際。心理不健康的人則與之相反,他們總是片麵地看待自己,用放大鏡去看自己的缺點,因而常常對自己不滿;與之不相稱的是,他們為自己製定的目標和理想常常超過他們所能達到的程度,由此帶來的結果便是對自己自責、自怨、自卑。他們總是要求自己完美無缺,一旦有所失誤,就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所麵臨的心理危機。
接受他人,善與他人相處。心理健康不僅標誌著一個人能接受自我,同時也意味著能接受他人,並認可他人存在的意義和重要性。他能得到他人的理解,能為他人和集體所接納,能與他人順利地交往和溝通,有和諧的人際關係,能與所在的集體融為一體。在日常生活和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猜疑、嫉妒、畏懼、敵視等),因而對社會生活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同時也具備較充足的安全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總是自別於集體,與周圍的環境和人們格格不入。
熱愛生活,樂於工作。擁有健康心理的人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社會生活,懂得尋找和發現生活的樂趣。他們會集中精力地去工作,並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他們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成就感,把工作看成是樂趣而不是負擔;他們不僅把工作當做謀生的手段,更把工作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主動而不是被動地去麵對工作中的一切事務;他們能用自己的一套靈活的方法和技巧去應對工作,有較高的工作效率;他們能用自己的熱情和活力感染周圍的人,使周圍的也能以高漲的熱情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之中。
麵對現實,接受現實,適應現實,改變現實。心理健康的人能夠站在較為客觀的角度看待現實,並接受現實、適應現實,進而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而不是一味從主觀願望出發分析周圍的事物。一旦現實不符合自己的主觀願望,他們也能以坦然的心情接受。他們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他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不敢麵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實的挑戰,總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責備社會環境對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無法適應現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