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故地重遊(6)(1 / 2)

那貨船在長江之上順流而下。三人坐在船頭之上,一邊欣賞江邊美景,一邊吃著酒菜,倒是逍遙自在。

那龍老板在生意場上混得多年,走南闖北,見識頗廣。說起各地風土人情,各處風味小吃,自是侃侃而談,眉飛色舞,隻聽得路拾遺和金陵十分癡迷。

那龍老板本是浙江臨安人氏。那江浙一帶對吃喝本是講究。那龍老板一通亂侃,自然便談到吃喝之上。他歎口氣道:“咱們江南,美味佳肴眾多。別說酒菜,單說飯前小吃便不老少。那四幹果,四鮮果,咱就不說,單是那兩鹹酸、四密餞兩位可聽說過?”

路拾遺與金陵均搖了搖頭,兩人對此倒真從未聞過。路拾遺與金陵幾乎同時問道:“龍大哥,小弟願聞其詳。”那龍老板道:“那兩鹹酸便是砌香櫻桃和薑絲話梅。至於那四密餞麼,便是玫瑰金橘、香藥葡萄、糖霜桃條、梨肉好郎君。”路拾遺與金陵兩人聽說單是小吃竟還有如此眾多講究,不由得呆了。

那龍老板見兩人聽得目瞪口呆,不免有些得意,繼續言道:“至於吃的麼,那可更多了,象什麼花炊鵪子、炒鴨掌、爆雞舌、鹿肚釀江瑤、鴛鴦煎牛筋、ju花兔絲、爆狸腿、薑醋金銀蹄子。這還是些尋常菜肴,至於那些名貴菜肴我便不再說了。”

那龍老板見路拾遺與嶽雲關係非同一般,一路之上,對路拾遺倒是客客氣氣。此時,正值酒酣之際,他便有些忘乎所以,說起話來便少有顧忌。龍老板說到此處,心中得意,仰天大笑起來。

路拾遺年少心盛,不免有些爭強好勝。他聽到此處,心中拂然。那鄂州(今武昌)乃華中之地,各種風味小吃也是不少。路拾遺年少之時貪嘴,雖是孤苦伶仃,但總創造些條件去吃。更何況他人極聰明,就算未吃過豬肉,卻也曾看過豬走路,對鄂州(今武昌)風味小吃自是如數家珍。他聽到此處,也不生氣,隻是懶懶地道:“龍兄,你說的那些佳肴,恕兄弟口福甚淺,均未吃過。不過,鄂州(今武昌)本地佳肴,做兄弟的倒吃得不老少。”

那龍老板“噢”地一聲,問道:“此地有何佳肴,做哥哥的倒願聽聽。”路拾遺道:“清蒸武昌魚、蓮藕湯這些名聞天下,兄弟自不多說。那清炒洪山菜苔、蔥爆野田雞、紅燒鯽魚說起來都讓人流口水。至於小吃,別的不說,隻說那桂花綠豆砣砣粑。每逢正月十五,各家用桂花、綠豆調和一起,外表裹以米粉,作成塔狀,再在文火中蒸熟。嘖嘖!那才是好吃。”龍老板見他說得如此內行,不由得收起小覷之心。

金陵雖聽龍老板亂吹,卻很少答話,倒是有一句無一句與路拾遺搭著話兒。他幾杯酒下肚,兩臉緋紅,有些醉態。路拾遺瞧在眼裏,心道:“這少年出手頗為豪爽,卻是如此不勝酒力。”便不再勸他喝酒。

此時,貨船正在翠山綠水中緩緩行駛。隻見那少年眺望遠方,緩緩言道:“龍兄、路兄,遠山近水,煙雨朦朧,豈能無酒乎,又豈能無詩乎!讓兄弟給大家吟上一首詩如何?”路拾遺見他醉態可掬,頗覺好笑,道:“金兄弟,你喝醉了。”金陵也不理會,站起身來,蹣跚走到船頭,大聲吟道:“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係馬高樓垂柳邊。”吟的正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少年行》,說的是兩個誌趣相投的朋友係馬柳邊,開懷暢飲。那金陵雖搭龍老板順風之船,一路之上,對龍老板卻是不冷不熱,又豈會將他視為無話不談的知己!路拾遺在鍾家村中曾學過此詩,聽得金陵言下之意,竟將自己當作無話不談的好友,頓時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