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吟到此處,望著沿岸美景,大歎一聲,道:“可惜呀可惜!*,卻是明珠暗投。”龍老板見金陵如此一說,不由得大驚失色,連忙止道:“金兄弟,咱們今日隻說風月,不說國事。”路拾遺心中卻道:“此人年紀輕輕,卻是如此有見地,更難得是敢作敢為。”頓時,對那少年又有了幾分親近。此時,已是月近中天,三人喝到盡興,各自回房歇息。
路拾遺躺在床上,回想白天之事,直覺奇事頗多。一時之間,竟毫無倦意。起身踱出艙外。隻見一輪皎月高掛天空,濁流滾滾而下,氣象萬千。路拾遺眼見如此,不免逸興大發,從懷中取出笛子,抑揚頓挫地吹了起來。
那高山流水派創派祖師俞伯牙本是音樂大師,曆代傳人音樂造詣頗深,路拾遺自不例外。隻見他橫笛短吹,起先笛聲還是悠悠揚揚,吹到後來,笛聲漸漸高亢起來,一改先前婉轉多情,變得鏗鏘豪放,陣陣笛聲,更有如鋼音鐵符一般,十分笛聲,隻有三分與月光夜景渾為一體,餘下七分卻嘯成劍氣。正吹到得意之處,路拾遺忽聽背後有人高聲喝采:“好笛聲!”他微微一驚,收笛回頭,月光下卻見金陵站在身後。
路拾遺笑道:“金兄弟,我這笛聲鷗鴉遭折,甚是難聽。應是唐突清靜,作踐耳目才是!倒讓金兄弟見笑了。”金陵“哎”地一聲,道:“路大哥,你過謙了。聽罷你這笛聲,兄弟我可說是三月不知肉味。古人雲:‘餘音繞梁,三日不絕’。隻怕形容的便是路大哥這般笛聲。”路拾遺笑道:“金兄弟,你過獎了。”
金陵道:“路大哥,恕兄弟冒昧。兄弟想鬥膽請大哥吹上一曲,我就和著笛聲,唱上一曲。不隻兄台意下如何?”路拾遺閑得無聊,一聽大喜,道:“難得兄弟有此雅興!行,我便吹上一曲‘虞美人’,如何?”說罷,路拾遺舉起笛子,笛聲響起,試了幾下音,又停了一會,似是換了片笛膜,又試了幾下音,便吹了起來。
這“虞美人”是後唐主李煜所作。相傳,宋太宗趙光義正是看罷《虞美人》一詞,才對李煜動了殺機,將其賜酒毒死。南唐被北宋所滅,李煜傷心亡國之痛,作詞寫下這首“虞美人”。那李煜治國雖是一塌糊塗,卻是個風liu才子,寫得一首好詩詞。這“虞美人”寫得婉轉多情,可謂是家喻戶曉。金陵隨著笛聲,搖扇按拍輕唱起來。路拾遺笛聲悠揚婉轉,金陵的歌聲便淺吟低唱;路拾遺的笛聲激昂鏗鏘,金陵的歌聲便隨之高了起來。兩人一唱一和,雖是初次配合,卻仍是天衣無縫。一曲唱罷,兩人意猶未盡,又唱了幾曲。
幾曲唱罷,金陵眼見路拾遺身負長劍,又道:“路大哥,你笛子吹得如此之好,又身負長劍,想必劍法更是了得。兄弟有個不情之請,還望路大哥一展絕技,也讓兄弟大飽眼福如何?”說罷,雙手一攏,深深作了一揖。路拾遺本想推辭,但話到嘴邊,不知為何,就是說不出一個“不”字。當下拔出長劍,道:“金兄弟,你這是趕著鴨子上架,硬叫我出醜。好!恭敬不如從命,你別取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