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銳沉思片刻,說道:
“嗯,卿之言朕也讚同。但這隻是一方麵,還有其他方麵的問題需要考慮。其他愛卿還有什麼想法嗎?”
他再次環視眾人,期待著更多的建議。
見眾人皆沉默不語,朱銳便緩緩起身,走到大殿之中,走到眾位大臣的身邊。
他微微清了清嗓子,然後目光堅定地開口緩緩說道:
“諸位愛卿,你們皆是我大明朝的中流砥柱。正因為有你們的存在,我大明朝方能穩步前行。朕認真思索後認為,大明朝若要走向真正的強大,首要的關鍵問題就在於培養人才。隻要我們擁有源源不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優秀人才,那麼大明朝的百姓才能夠擺脫貧困與憂慮,實現衣食無憂,進而永享太平之世。”
朱銳繼續說道:
“然則,現在我大明的取士之途隻有科舉這一種途徑,據朕了解,科舉主要考核的內容也都是經義、寫作和策論,形式采用八股文,比較呆板。考生為了達到對偶效果會一邊寫一邊編,導致內容空洞、廢話較多。而且考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仿照古人立言,按照朱熹標注的聖人思想來答題。這實在是荒謬至極!”
吏部尚書王直提出疑問:
“皇上,如今的科舉製度已實行多年,雖有不足,但貿然改變,會不會引起天下讀書人的動蕩?”
朱銳沒有搭理他,他繼續說道:
“諸位愛卿都知道,儒家經典何其繁複,怎可用一家之言以蔽之?朕以為,考試的內容不必改,但是要廢除八股文的呆板形式,同時也要廢除按照朱熹標注的聖人思想來答題的要求。這樣才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嘛。”
這時,於謙突然站起來說道:
“皇上此言如醍醐灌頂,臣十分認同!如今的人才選拔確實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八股文形式過於僵化,限製了讀書人的思維,不利於選拔真正有才華的人才。”
禮部尚書胡濙這時站了出來,他拱手說道:
“皇上,這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都是太祖皇帝當年欽定的。老臣以為,祖製不可改,還請皇上三思。”
朱銳的臉上揚起一抹淡淡的微笑,而後緩緩開口說道:
“胡尚書此言,朕實難苟同。人自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從那柔弱稚嫩的嬰兒逐步成長為孔武有力的壯年,在這漫長的曆程之中,難道僅僅身高發生了變化嗎?不,思想亦在悄然改變。猶如那破繭而出的蝴蝶,經曆了一次次的蛻變。”
“且看,我們身邊的一切,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那山川曆經歲月會有滄海桑田之變,那河流奔騰不息亦會有河道改遷之異。既然周圍的環境已然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倘若依舊固守原有的規矩而不知變通,那便真的好似那刻舟求劍之人,一味地拘泥於過去,又怎能適應這風雲變幻的時代?
胡濙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反駁。
其餘眾人見胡尚書被皇上懟了,都把話咽到了肚子裏,不敢輕易發言。
他們心中既敬佩皇帝的勇氣和決心,又擔心變革帶來的未知後果。
朱銳見眾人又一次陷入了沉默不語的狀態,稍作停頓後繼續侃侃而談:
“除此之外,朕尚有一言,眾位愛卿需仔細聆聽。須知萬物誕生之始,皆存陰陽之分。同理可證,科舉考試亦不應例外。既然世間萬物皆遵循此陰陽平衡之理,那麼科舉考試也理應具備文武之別。朕經過深思熟慮,有意增設武舉科考。如此一來,既能選拔出能文善武之才,又可使國家人才體係更為完備,從而更好地為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服務。”
“朕建議,和文舉科考一樣,武舉科考也分為鄉試和會試,也分別在上年的八月和下年的二月進行。”
大臣們聽到這裏,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爭論。
刑部尚書俞士悅說道:“武舉雖好,但如何保證選拔出的人才真正有能力呢?武舉的考核標準也難以確定,若隻憑武藝高低,恐會選出一些有勇無謀之人。”
朱銳神色鄭重地回應道:
“諸位愛卿需明晰,凡是在武舉考試中脫穎而出、成功考中的人,皆可進入一個全新的學院進行為期三年的繼續深造。這個嶄新的學院朕已為其取好名字,喚作‘軍事院’。”
“凡是在經過這三年深造後,能夠順利通過考核的人,朕將直接授予其最低千戶的官職。而這軍事院的教員,朕決定由那些現任或者已經退休的優秀將領來擔任。至於具體的人選,就讓兵部自行進行嚴格遴選,之後再上報內閣進行審批,務必做到公正、嚴謹、合理,讓真正有能力、有才華的人進入軍事院,為我大明培養出優秀的軍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