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瓦剌使者離開後,朱銳的身影便在皇宮中忙碌地穿梭著,一刻也未曾停歇。
二月份的春闈會試剛結束沒多久。
禮部尚書胡濙便將這次舉人的名單以奏本的形式呈遞上來。
足足有三百人!
那些密密麻麻的用小楷書寫的人名看得朱銳頭疼。
他直接翻到了最後一頁。
上麵赫然寫著:臣胡濙奏請皇帝陛下於三月二十二日在奉天殿進行殿試。
夜晚,當宮殿中的燈火搖曳,朱銳獨自坐在禦書房中,眉頭緊鎖,心中暗自思索著:“大明朝曆經數代,雖有輝煌,但如今也麵臨諸多問題。要讓大明真正強大起來,必須進行一場徹底的變革,可這變革之路必定充滿荊棘與挑戰。”
二月下旬的一天,陽光透過雲層灑在皇宮的琉璃瓦上,泛起一片金色的光芒。
朱銳心中的想法已然成熟,他決定將自己的計劃付諸行動。
他叫來王振,鄭重地吩咐道:“王先生,你速去傳朕旨意,把首輔曹鼐、英國公張輔以及六部尚書全部請到乾清宮來,今日有要事相商。”
王振領命而去,他深知皇帝此次召集眾人必定有重大決策。
接到皇帝旨意的大臣們心中皆是一驚。
他們意識到,即將有大事發生;
紛紛停下手中的事務,匆匆忙忙地往乾清宮趕來。
乾清宮內,朱銳端坐在龍椅之上,靜靜地等待著眾人的到來。
不一會兒,大臣們陸續趕到,依次落座。
朱銳看著他們,微微一笑,說道:“今日讓諸位愛卿匆忙趕來,辛苦了。先給諸位上些茶水和點心,我們稍作休息,再談正事。”
太監們魚貫而入,將茶水和點心擺放在大臣們麵前。
大臣們一邊品嚐著茶水和點心,一邊小聲地議論著,猜測著此次會議的主題。
良久,朱銳輕咳一聲,打破了這短暫的寧靜。
他目光看向禮部尚書胡濙,開口說道:“胡卿,今年春闈的奏本朕已經看過了,你辛苦了!”
“回皇上,此乃臣分內之事。”胡濙起身拱手應道。
朱銳擺了擺手,示意他坐下。
他又轉過頭看向首輔曹鼐:“曹卿,你覺得我大明王朝要變得更加強盛,首先要解決什麼問題?”
曹鼐聽到皇帝的提問,略微思量了一番。
他輕輕放下手中那精致的茶杯,隨後緩緩站起身來,雙手莊重地作拱,恭恭敬敬地行禮道:
“回稟皇上,臣私以為當務之急的首要任務便是高度重視農桑之事,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遙想我大明朝自太祖高皇帝開國以來,曆經太宗、仁宗以及宣宗等數朝,每一朝皆有戰爭之紛擾,其耗費資財極為巨大。”
“正因如此,百姓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備嚐艱辛。還望陛下能夠廣施恩澤,惠澤百姓之生計,關注民生之疾苦,如此方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
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每一個字都飽含著對百姓的關切。
其他大臣們紛紛點頭,附和著曹鼐的提議。
朱銳微微點頭,默許了曹鼐的回答,說道:“曹卿言之有理!朕深知民生乃是國之根本。但朕還想聽聽其他愛卿的看法,諸位還有什麼補充嗎?”
這時,隻見兵部尚書於謙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他雙手拱起,鄭重地說道:
“皇上,與民休息,此誠然也是臣內心之所願。然而,如今那蒙古瓦剌依舊對我大明王朝虎視眈眈。這般隱患若不加以根除,我大明的百姓便永無安寧之日。故而,臣以為當下首要之務應當是大力擴充武備。我們應力求在三至五年之內徹底消滅瓦剌,如此方能一勞永逸,換得我大明江山的長久安穩和百姓的和樂安康。”
戶部尚書王佐站出來反駁:
“於大人,擴充武備談何容易,那可是需要大量的錢糧,如今國庫空虛,又怎能支撐得起如此龐大的開支?”
於謙毫不退讓,大聲說道:
“如今雖國庫空虛,但我們可開源節流,整頓財政。再者,若不解決瓦剌之患,日後他們再次來犯,所耗費的錢糧隻會更多,損失也會更為慘重。我們不能隻看眼前的困難,而應著眼於長遠的安寧。”
吏部尚書王直說道:
“就算要擴充武備,那新招募的士兵訓練也需要時間,短時間內難以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於謙回應道:
“我們可以選拔現有軍隊中的精銳進行重點培養,同時利用經驗豐富的將領來訓練新兵,提高訓練效率。而且,我們還可以通過改進武器裝備等方式來提升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