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嬴政:毀譽參半的大秦締造者(1 / 3)

嬴政,戰國末年秦國國君,秦王朝的建立者。前259年,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子楚(即異人)在邯鄲為趙國人質,嬴政由母親趙姬生於邯鄲,三年後他們在呂不韋的協助下逃回鹹陽,後來嬴稷、嬴柱、嬴子楚三代君王相繼死於王位,年僅十三歲的嬴政遂於前246年繼位,由號稱“仲父”的丞相呂不韋實際執政。前238年嬴政開始親政,他在雍城祈年宮鎮壓了宦官嫪毐的叛亂,次年免掉了呂不韋的丞相之職,改秦始皇用李斯為相,他采納了客卿尉繚等人的建議和策略,任用王翦等大將進行了大規模的兼並戰爭,由前230年滅韓到前221年滅齊,十年之間,消滅了割據稱雄的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他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確定國家君主的稱號為皇帝,自稱“始皇帝”,並製定了體現專製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這些政策加深了秦王朝同下層民眾的矛盾,他死後第二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秦王朝建立第十五年即被推翻。

嬴政是戰國時代最後一個存在的君王,是列國統一事業的完成人,是中國曆史上數千年封建專製製度的始作俑者,他性格突出、政績顯赫、功罪昭著,他的個性特點及其才能在統一事業的政治活動中被充分地體現了出來。

剛毅果斷不顧情麵

嬴政在親政前,太後趙姬攝政,丞相呂不韋實際掌權,呂不韋與趙姬早年在邯鄲私情很深,執政期間二人意氣相投,但年輕的嬴政對他們並非一切都唯唯諾諾,對事有自己的見解,並敢於堅持自己的主張。弟弟長安君成嶠在率兵伐趙途中受人唆使而反叛,不久被擒。母太後聞及此訊,脫掉簪笄,代成嶠請罪,求免其死,並轉乞呂不韋言之,嬴政並不理睬這一套,他發怒說:“反賊不誅,骨肉皆將謀叛矣!”(第一百四回)派人傳令將成嶠就地處斬,並將成嶠的隨從軍吏一齊斬首,太後連一點活動的餘地也沒有。

嫪毐是呂不韋推薦給太後的內侍,實際上是未曾閹割的假宦官,他長期與太後通奸,在祈年宮私生二子,深得太後寵幸,被封為長信侯,專權用事。嬴政去雍城舉行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加冠的禮儀)時,偶然得知了這一情況,非常氣憤,遂密以兵符往召事前派駐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的軍隊。嫪毐知自己私情已被嬴政覺察,非常驚恐,深夜求見太後,要到太後之璽,遍召雍城中的宮騎衛卒,謊稱祈年宮有賊,以救駕的名義組織力量進攻祈年宮,準備在岐山軍隊到來之前乘亂殺掉嬴政。雍城的這些警衛部隊不明真相。圍攻祈年宮,嬴政獨身登台,問各軍犯駕之意,士卒回答說:“長信侯傳言行宮有賊,特來救駕。”嬴政告訴他們說:“長信侯便是賊!宮中有何賊耶?”士卒聞之,一半散去,有些膽大的反戈與嫪毐的親信賓客們相鬥。嬴政又下令道:“有生擒嫪毐者,賜錢百萬;殺之而以其首獻者,賜錢五十萬;得逆黨一首者,賜爵一級;輿隸下賤,賞格皆同。”(第一百四回)於是,宮中宦者及牧圉奴仆,皆盡死力出戰,城中百姓聞嫪毐造反,亦相助剿殺,嫪毐的數百名親信被斬,他兵敗東逃,被岐山開來的大兵抓獲。平叛後,嬴政從宮中密室搜出嫪毐的兩個私生子,使左右裝於布囊中撲殺之,他將嫪毐審問後將其車裂於東門之外,滅其三族,將其二十餘名同黨一並斬首,從叛者全部誅死。太後協助叛逆,嬴政認為不可為國母,減其俸祿,遷居別宮,以三百人監守,他未去相見告別,回駕鹹陽,在這次平叛中,二十出頭的嬴政即顯示了他的果敢和剛毅,他在得知嫪毐的實情後並未貿然發難,而是密召岐山軍隊,沉著準備對付。嫪毐首先發難,岐山軍隊未至,情況萬分危急,嬴政並未驚慌失措,他親自亮相,向宮騎衛卒說明真情,揭露叛方陰謀,迅速扭轉了局勢。他在局勢變化的關鍵時刻,果斷地以重賞獎勵殺敵,極大地提高了自己一方的士氣,同時摧除了敵方的爭鬥信心,對平叛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後來的處置措施,既是對叛亂分子的懲罰,也表明了對太後的決裂態度。

嫪毐在臨刑前的招詞中供出了他與丞相呂不韋的同謀關係,嬴政回鹹陽後,準備將呂不韋一並誅之,因群臣保奏,嬴政免去了他的丞相職務,收繳了相印。不久,他又勒令呂不韋離開鹹陽,去河南封地居住,當他聽說列國紛紛遣使向呂不韋問安,爭相聘請為相時,即手書一緘,對其嚴加指責,又令他遷居蜀郡,呂不韋於途中自殺。呂不韋當時算得上是秦國的三世功臣,尤其是他曾扶立嬴政的父親子楚為君,大功不滅,當時又身為丞相,號稱“仲父”,深交群臣,廣養賓客,權傾內外,但嬴政一旦得知他與嫪毐事件有所牽連,立即毫不手軟地對他嚴加懲處,反又逼其遷居,這都顯示了他年輕有為、剛毅果敢的性格。

秦國滅燕之前,燕太子姬丹派刺客荊軻入秦,以進獻樊於期之首及督亢地圖的名義接近嬴政,荊軻在殿上圖窮匕顯,嬴政見之大驚,奮身而起,衣袖被撕裂,遂越過座旁的屏風隱身,屏風撲倒,荊軻持匕首追來,嬴政隻好繞柱躲避,他在無所準備的情況下倉促應戰,但毫不畏懼,經過不長時間的周旋,他瞅機拔出背上的長劍,舉劍直砍,終於斬殺了荊軻。和祈年宮平叛時的獨身亮相一樣,嬴政在關鍵時刻無所畏懼,敢於挺身對敵,處處表現得剛強勇敢、膽識過人。

擇利者為我所用

戰國晚期,秦國統一天下已是大勢所趨,一批有政治遠見、富有才能的人物西向歸秦,希望能在統一事業中一顯身手,作為秦國君王的嬴政,出於兼並戰爭的需要,總的來看,是相當重視他們的作用。他敬重這些人才,能吸收他們的合理建議,有力地推動了戰爭的順利發展。

楚國上蔡人李斯係荀況的弟子,廣有學問,曾為秦相呂不韋的舍人,嬴政接受了呂不韋的推薦後將其拜為客卿,呂不韋死後不久,李斯向嬴政說:“自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並,僅存六國,秦之役屬諸侯,非一代矣。夫以秦之強,掃蕩諸國,如拂灶塵。乃不及此時汲汲圖功,坐待諸侯複強,相聚合縱,悔之何及!”(第一百五回)他建議嬴政乘時兼並,並提出了自韓國開始,對六國各個擊破的策略方針。嬴政采納了他的建議,隨即開始了大規模的兼並,首先出兵韓國,不久韓國就投降稱臣。嬴政後來又升任李斯為廷尉(主管司法的最高長官,九卿之一)。統一六國後,任李斯為丞相,李斯對秦國後來的政治選擇和文化政策均發生了重要的影響。

韓國貴族韓非亦曾受業於荀況,他是當時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口吃不善表述,在韓國未能見用,遂將自己《說難》、《孤憤》、《五蠹》等數十萬言的著作獻於嬴政,表示說:“大王用臣之謀,若趙不舉、韓不亡、楚魏不臣、齊燕不附,願斬臣之頭,以徇於國,為人臣不忠者之戒。”(第一百五回)嬴政讀罷此書,稱道不絕,準備用為客卿,相與議事,後來由於李斯的嫉妒和陷害,韓非自殺於獄中,嬴政後來對此非常惋惜。韓非關於“法、術、勢”三者合一的君主統治術,顯然對嬴政及其後來的封建君王的政治行為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魏國大梁人尉繚深通兵略,自負甚高,嬴政聞其遊於鹹陽,乃去掉君臣之禮,而以賓禮召之。尉繚到後,長揖不拜,嬴政仍以禮相敬,置之上座,以先生相稱,向他恭敬地請教。尉繚對答說:“今國家之計,皆決於豪臣,豪臣豈盡忠智,不過多得財物為樂耳。大王勿愛府庫之藏,厚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而諸侯可盡。”(第一百五回)他主張讓秦國以金錢收買六國權臣,使他們暗中協助秦國的統一事業。嬴政非常賞識這條建議,他大出內帑金錢,分派賓客使者去各國活動,重賄各國的當權之人,並探其國情。趙國的郭開、齊國的後勝在本國身為丞相,後來都成了秦在這些國家中的內線人物,郭開在趙國拒用廉頗、讒害李牧,後勝在齊國長期推行廢武親秦的政策,均對秦國的統一戰爭作了暗中協助。尉繚的收買戰略是非常成功的,嬴政接受了這一主張後即尊尉繚為上客,衣服飲食,與自己相同,時時去其館舍,長跪請教。尉繚一日不辭而別,嬴政聞知後悵然若失,急派軺車四處追還,與其立誓,表示永不相負,拜其為太尉(主掌軍事的官員,與丞相同尊),他的弟子均被拜為大夫。尉繚後來根據戰爭發展形勢,向嬴政提出了兼並的次序,他認為:“韓弱易攻,宜先;其次莫如趙魏。三晉既盡,即舉兵而加楚。楚亡,燕齊又安往乎?”(第一百五回)後來燕太子派荊軻行刺,嬴政對燕國的兼並有所提前,其餘的兼並次序全是按尉繚的軍事計劃進行的。後來,秦國在伐趙時患於師出無名,尉繚建議說:“王若患伐趙無名,請先加兵於魏。趙王有寵臣郭開者,貪得無厭,若遣往說魏王,使賄郭開而請救於趙王,趙必出兵,吾因以為趙罪,移兵擊之。”(第一百五回)嬴政又采納他的建議,派王敖具體實施。王敖是尉繚的弟子,亦深得嬴政的敬重,他頻繁地活動於魏趙之間,遊說魏王,收買郭開,曾向嬴政表示說:“臣以一萬金了郭開,以一郭開了趙也。”(第一百五回)

嬴政在兼並戰爭中能夠聽取各種人的意見。秦國大軍包圍邯鄲,準備一舉滅趙,趙相郭開寫下密書一封送交秦營,大意是說:現今趙王已非常畏懼,如果秦王大駕能親臨邯鄲督戰,造成威懾,趙王必會舉城而降。嬴政聞訊後,立即親率精兵三萬來邯鄲助戰,直到趙王投降方才回國。事實上,郭開是趙國的內奸,他的人格是嬴政所不屑顧及的,但為了戰爭的需要,嬴政不曾因人廢言,還是樂於接受其有利於己的主張。

嬴政對尉繚、李斯等外來人才非常敬重,對本國才能突出的人物也一視同仁。他對老將王翦一直非常信賴,後來為了請王翦出征伐楚,他親至其家鄉頻陽探視,當麵表示說:“將軍雖病,能為寡人強起,將兵一行乎?”他以征求意見的方式試探性地授命,王翦一再推辭,他明確地表示說:“此行非將軍不可,將軍幸勿卻!”(第一百七回)顯示了他對王翦的高度器重,他在出兵人數上雖與王翦的看法有所不同,但與王翦平等討論,終無君王的自矜之態,後來覺得王翦的看法有道理,當即感歎說:“非將軍老於兵,不能透徹至此,寡人聽將軍矣!”完全接受了王翦的意見。王翦擊敗楚將項燕後,嬴政親去鄂渚(相傳在今湖北武漢市黃鵠山上遊三百步長江中)撫慰,王翦表示願率軍深入東南,掃滅殘敵,嬴政讚揚說:“王將軍年雖老,誌何壯也!”(第一百八回)對他的作戰精神給予高度讚揚。王翦的兒子王賁不久後率兵深入北地,一舉滅掉了燕、代的殘餘勢力,嬴政手書一信祝賀說:“將軍一出而平燕及代,奔馳兩千餘裏,方之乃父,勞苦功高,不相上下。”他向王賁下達了順道滅齊的命令後表示說:“將軍父子,功於秦無兩!”(第一百八回)嬴政的多次褒獎,表現了他對人才的敬重,同時又顯示了一種良好的用人方法。這種方法在施政中屢有體現。年方十二歲的甘羅被呂不韋推薦,嬴政派他出使趙國,甘羅通過遊說,拆散了燕趙聯盟,使二國向秦獻城爭媚,秦國僅以保持兩國爭戰中的中立態度而坐收漁利。甘羅回國後,嬴政誇獎說:“河間之地,賴孺子而廣矣!孺子之智,大於其身。”(第一百四回)遂封甘羅為上卿,並賜以田宅。嬴政看重甘羅的才能,不以年少沒其智,也屬一種難得的作風。

嬴政的重才甚至反映在他對後宮嬪妃的態度上。他在宮廷殿堂經過一番搏鬥,擊殺了刺客荊軻的當晚,在內宮置酒壓驚,後宮嬪妃紛紛前來問安,有一位在滅趙時自趙王宮中選來的後妃胡姬,善於奏琴,她為嬴政鼓琴解悶,放聲而歌道:“羅轂單衣兮可裂而絕,八尺屏風兮可超而越,鹿盧之劍兮可伏而拔,嗤彼凶狡兮身亡國滅!”(第一百七回)胡姬對當時的搏鬥情形作了生動的描述,讚揚了嬴政的勇猛並表達了對刺客的痛恨,她將這些感情凝練於數句歌詞中,嬴政見其才思敏捷,十分喜愛,給予厚賜,當晚就宿於胡姬之宮,後來胡姬生下胡亥,她一直受到嬴政的寵幸,胡亥後來還做了二世皇帝。嬴政對後妃的態度如何,並不是直接的政治行為,但他在這一方麵反映出來的重才態度卻與政治行為中的某些思想因素是相通的。

嬴政在施政的某些方麵出現過嚴重失誤,這些失誤可能會造成對統一事業的消極影響,當大臣們尖銳地指出這些失誤後,他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認識和接受,迅速地改正過失。嫪毐事件後,嬴政實際上是監拘了太後,許多大臣認為這是大逆不孝,堅持讓他迎回太後,以禮相待,他拒不接受,將前來勸諫的近三十人先後誅殺。後來,一位名叫茅焦的人為此求見,嬴政按劍而坐,盛怒以待,茅焦見後對他說:“今天下之所以尊秦者,非獨威力使然,亦以大王為天下之雄主,忠臣烈士,畢集秦廷故也。”他列舉了嬴政的不孝之行,指出說:“夫以天下為事,而所行如此,何以服天下乎?”並認為若不及時改過,就會“怨謗日騰,忠謀結舌,中外離心,諸侯背叛,秦之帝業垂成,而敗之於目下。”(第一百五回)嬴政本來也要誅殺茅焦,聽了這番議論,態度大變,他請茅焦落座,拜謝說:“前諫者,但數寡人之罪,未嚐明悉存亡之計。天使先生開寡人之茅塞,寡人不敢不敬聽!”(第一百五回)遂將以前誅殺的二十餘人之屍,各備棺槨,同葬於龍首山(今西安市城北),命之為“會忠墓”,並同時派人去雍州迎回太後,太後將到時,他膝行而前,叩頭拜謝,又置酒相待,母子親善如初。他後來還拜茅焦為太傅,封上卿之爵。再如,嬴政一度有感於外來賓客遊士有各為本國之心,遂接受了宗室貴族的逐客建議,下令國中:凡外來遊客,不許留居鹹陽,已仕者削其官,三日內皆要逐出境外,容留之家,一體治罪。李斯亦在被逐之列,他於途中寫下一信,托言機密事,通過郵傳轉至嬴政,信中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成其德。”信中列舉了秦穆公、孝公及昭襄王任用外來人才以成就大業的事實,指出說:“秦君皆賴客以成其功,客亦何負於秦哉?大王必欲逐客,客將去秦而為敵國之用,求其效忠謀於秦者,不可得矣。”(第一百五回)嬴政看信大悟,立即取消了逐客令,並使人馳車追還李斯,加以重用。時值戰爭年代,嬴政的許多重大行為和方針都將直接影響到秦國的兼並事業,他非常看重這一事業,當他認識到自己的某些行為會給事業帶來損害時,能自我克製,收斂自己的剛愎之性,迅速改正過失。這是嬴政迫於戰爭壓力而作出的一種非主動的選擇。

性格奸詐耍手段

在處事待人上,嬴政有自己的一套手段,總的看來,他受到過法家權術思想的影響,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奸詐性格。

趙國丞相郭開是秦國以重金收買的內線人物,他執政時拒用廉頗、讒害李牧,後又誘使趙王降秦,對秦國的兼並事業起了很大的協助作用。郭開因受賄而積金甚多,均藏於邯鄲宅第,秦國滅趙後,郭開被任為秦國上卿,他向嬴政請假回趙,準備搬取家財,嬴政笑而許之。郭開回到邯鄲,發窖取金,以數車相載,中途突為強盜所殺,藏金盡為所掠,不久有人傳出風聲說:“李牧之客所為也。”(第一百六回)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嬴政安排殺人掠金的可能極大。郭開回趙搬財,李牧的門客少有可能知曉,而嬴政對此是十分清楚的,他心鄙郭開為人,不願他成為秦國官員,在自己手下為臣,更不願看見他憑秦國的金銀為鹹陽富戶,於是嬴政安排人於途中殺掉郭開,並把本來屬於秦國的財物奪了回來。秦國在與趙戰爭中曾經利用和借重過郭開,滅趙後郭開實無所用,將其殺掉自然符合嬴政的政治方針,但如果讓人知道了事情真相,顯然不利於秦國的外界形象,且會妨礙秦在其他國家收買政策的實施,於是嬴政讓斬殺郭開的一夥人隱去真實身份,詐稱強盜,使外人不識真相,他不久又讓人故意傳出風聲,把外人的懷疑視線引向李牧的門客。李牧不久前為郭開所陷害,這一風聲對外界有很大的迷惑;同時,李牧門客已散,人們對此消息無法查證,對責任也無法追究。齊國丞相後勝也是被秦國所收買的人物,他為配合秦國的兼並戰略,在執政期間拒絕參加列國的合縱聯盟,秦每滅一國,反遣使稱賀;他在國內大肆渲染秦國的和好之言,不修戰備;秦國大軍臨齊時,他力勸齊王迎降。後勝的行為使秦國在兼並戰爭中能夠專心對付其他國家,並使秦軍後來能兵不血刃地滅掉齊國,迅速完成統一事業。在滅齊之後,嬴政向大將王賁傳令說:“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後勝就本處斬首。”(第一百八回)後勝未入鹹陽,就被強加罪名而誅殺。嬴政對收買過來的人物,起先是深加利用,使他們為自己的政治戰略服務,毀滅其國,而當目的達到後,這些人對他已無任何用處,於是就毫不留情地結果他們。為了避免可能造成的消極影響,他將這種處置安排得不露痕跡,或者冠以堂而皇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