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戰國末年秦將,頻陽(今陝西富平東北)人。他在嬴稷執政後期初為將軍,呂不韋為相時,他出謀攻破楚國黃歇統領的五國合縱聯軍,其後又率兵平定了成嶠、樊於期的叛亂。秦始皇嬴政親自執政時,他英威大顯,曾率兵攻破趙都邯鄲,迫使趙王降秦。荊軻刺秦後他受命攻破燕都薊城,逼燕王退保遼東。其後他率六十萬秦軍南伐楚國,戰敗項燕,攻破楚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又進軍江南,盡收其地。滅楚班師後,他告老回鄉。
王翦是秦國統一戰爭期間一員非常出色的大將,他善出奇兵,武略兼人,戰功顯赫,是白起之後武功最高的軍事將領。
明用障眼法
王翦的軍事才能首先表現在他的戰術策略上。趙國曾糾合韓、魏、楚、燕五國之兵,共十餘萬人,推舉楚相黃歇為上將,自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西蒲州)直攻秦國的渭南,秦相呂不韋統五位將軍禦敵,每將各率五萬人,分別對付五國軍隊,王翦為五將之一,他對呂不韋建議說:“三晉近秦,習與秦戰,而楚在南方,其來獨遠,且與我三十年不相攻伐。誠選五營之銳,合以攻楚,楚必不支,楚之軍破,餘四軍將望風而潰矣。”(第一百三回)於是秦國使五路軍馬設壘豎旗如常,暗地各抽精兵一萬,組成五萬精銳之師,準備突襲楚寨,楚軍聞風而遁,合縱聯軍隨之各自班師。王翦考慮到楚軍遠來疲乏,且不熟悉秦國戰法,因此把楚軍選作首先打擊的對象。他從本國五路軍隊中各抽一萬精兵,既保持著對五國軍隊的對付和防禦,又保證了對重點對象的打擊。由於精兵的抽調是在暗中進行,這也避免了其他四國的乘虛進攻。
秦將樊於期唆使嬴政的親弟成嶠在屯留(今山西省屯留縣內)反叛,並在當地收編隊伍,攻下了長子、壺關兩處,一時兵勢盛壯,王翦奉命率十萬軍隊前去平討,初次交戰,樊於期驍勇無敵,秦軍折損了一些人馬,於是,王翦連續采取一些策略措施,終於取得了平叛的勝利。一是,他打聽得帳下末將楊端和原為成嶠門客,於是向成嶠寫下勸降信托楊端和入城轉交,成嶠年方十七,不明政情,受樊於期的挑撥而舉兵反叛,王翦的這一措施是要對叛軍首領分化瓦解,以孤立樊於期。當時屯留城防守嚴密,王翦率軍搦戰,誘對方出城,然後佯裝敗退,叛軍回城時,楊端和乘機混入城中,王翦為其入城獻書勸降巧妙地創造了條件。二是,王剪自己屯兵堅守,派手下兩員副將分兵去攻打長子城和壺關城,二城被攻破後,造成了屯留的孤立無援之勢。叛軍困守孤城,軍事上已處下風。三是,在與屯留叛軍的決戰中,他安排了一路誘敵之兵,安排了兩路伏兵,叛軍大部被誘出城外,受到兩路伏兵的夾擊,他又親率大軍布滿屯留城下,絕其歸路。這次軍事行動極大地殺傷了對方的軍事力量,造成了使對方不投降,就會被立刻消滅的境況。由於楊端和的暗中勸服,成嶠舉城投降,樊於期逃奔燕國。一場頗有聲勢的叛亂在王翦的精心安排下被迅速平定。
嬴政親自執政時,派大將桓齕圍攻邯鄲,被趙國名將李牧打敗,於是,王翦受命伐趙,兩軍相拒於灰泉山。王翦為配合秦國的反間計,在前線主動派人與趙軍講和,兩軍信使往來不斷。趙王聽到李牧與秦軍私自講和的消息後派人暗地裏前往觀察,果見兩軍有所來往,於是相信了秦國的反間之言,撤換了李牧的前線指揮職務。王翦接著與副將楊端和分兵進軍,趙軍新任大將趙蔥為了保守戰略要地,拔寨俱起,前往迎敵,王翦偵察明白,派兵埋伏於沿路穀口,將趙蔥之兵截作兩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顧,其後自引大軍排山倒海般地殺來,趙蔥兵敗被殺,殘軍逃回邯鄲。在這次邯鄲外圍之戰中,王翦依計反間敵人,誘使趙國撤換名將李牧,極大地降低了敵軍的指揮優勢,然後佯攻戰略要地,調動敵人,設下伏兵,在敵人的運動中將其殲滅,真正做到了謀與戰的配合。趙王在戰後不久即在邯鄲城中投降。
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滅楚之時,也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指揮才能。首先,他在楚境中連營十餘裏,堅壁固守,楚將項燕每天使人挑戰,秦軍終不出迎,項燕對部下說:“王翦老將,怯戰固其宜也。”(第一百八回)王翦外顯收斂自守之狀,麻痹楚軍,而在營內卻休整士卒,以“投石超距”的方式組織練兵。按範蠡兵法的要求,“投石”遊戲的方式是,讓兵士以十二斤重的石塊在一種木製機械上發射,石彈能達三百步之遠者為勝,達不到三百步者為負,有能以手投擲三百步者,算多勝一籌。“超距”遊戲的方式是立下七八尺高的橫木,使人跳躍而過,以此賭勝。兩種遊戲分別練習投擲和跳越障礙的技藝。王翦每天使各營軍吏默記各人的勝負,了解各人的技藝強弱,同時又時時向兵士設饗獻酒,親自慰勞,偶爾獲得楚軍俘虜,以酒食待之放還。這樣相持一年有餘,項燕不得一戰,益愈麻痹,不為戰備。一天,王翦突然大饗將士,聲言破楚,將士皆摩拳擦掌,爭先奮勇,王翦按遊戲中的勝負情況選出驍勇有力者兩萬餘人,別列一軍,使其衝鋒陷陣。項燕沒料到秦兵猝至,倉皇出戰,秦軍兩萬壯士蓄力多時,不勝技癢,一人足敵百人,大顯神威,楚兵大敗,王翦指揮其他幾路大軍分兵略地,直搗楚都壽春,城破後,楚王負芻被俘,秦軍遂收複了長江荊襄一帶。其後,王翦率大軍順江而下,橫掃楚國殘軍,迫使項燕自殺於蘭陵(今山東蒼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