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呂不韋:千金作注狂賭政治(3 / 3)

呂不韋在行事中還能做到隨機應變,能靈活自如地應付突然出現的情況。他與公孫乾、異人三人一同飲酒,公孫乾起身入廁,他乘機向異人說明了自己願幫助其歸國的意圖,兩人私語時,公孫乾進來,猝然問道:“呂君何言?”呂不韋從容回答說:“某問王孫秦中之玉價,王孫辭我以不知也。”(第九十九回)公孫乾遂不疑惑,三人盡歡而散。呂不韋料公孫乾未聽清自己的談話內容,於是以假話掩飾,他的回答與自己從商的職業身份相符合,因而極易被公孫乾相信;同時,他的回答故意顯示了自己對經商的熱心,也會促使公孫乾把自己視為沒政治意圖的簡單人物,其迷惑作用是很大的。

呂不韋為了取悅於異人,決定把自己娶來不久的美女趙姬獻出,但他不願以主動的形式出讓,於是擺下酒席,請異人和公孫乾來家飲酒,他在席間說道:“卑人新納一小姬,頗能歌舞,欲令奉勸一杯,勿嫌唐突。”趙姬出來向客人敬酒後,舒袖長舞,輕步如飄,其色顏體態使兩人神搖魂蕩。趙姬入內後公孫乾大醉而臥,異人心念趙姬,神魂不定,他借酒裝麵,對呂不韋說:“念某孤身質此,客館寂寥,欲與公求得此姬為妻,足滿平生之願。未知身價幾何,容當奉納。”呂不韋佯裝發怒道:“我好意相請,出妻獻妾,以表敬意,殿下遂欲奪吾所愛,是何道理?”異人慚愧無地,當即下跪道:“某以客中孤苦,妄想要先生割愛,實乃醉後狂言,幸勿見罪!”呂不韋慌忙扶起異人,對他說:“吾為殿下謀歸,千金家產尚且破盡,全無吝惜,今何惜一女子。”(第九十九回)最後終將趙姬出讓。在這件事情上,呂不韋隱去自己的目的,先安排場麵,讓趙姬以姿色引誘異人,使異人主動提出請求,他則佯以十分被動的形式達到了目的。當異人提出請求時,他佯裝發怒,實際上是要抬高趙姬的價值,尤其是要墊托自己後來的割愛,使異人加深對自己的感激。他後來出讓趙姬後,異人當即表示說:“先生高義,粉骨難報!”這確是異人當時的由衷之言。

呂不韋後來與身為太後的趙姬私通日久,為了抽身避禍,想薦一人入宮以自代。他偶聞市人嫪人善淫,秦語稱沒有德行的人為毐,故稱為嫪毐。呂不韋使嫪毐入宮,采取了以假亂真、瞞天過海的手法,征得太後(趙姬)同意後,他向其獻計說:“使人發嫪毐舊日之淫罪,下之腐刑,太後行重賂於行刑者,詐為閹割,然後以宦者給事宮中,乃可長久。”(第一百四回)後來他密召嫪毐,告以其事,嫪毐欣然同意,呂不韋使人告其淫罪,判以腐刑(古代閹割去男子睾丸及陰莖的一種刑罰),又以百金分賄主刑官吏,行刑者取驢子的生殖器及牲血,故意傳示左右,詐稱閹割,又拔掉嫪毐須眉,使其成為宦者之狀,雜以內侍之中,入宮侍奉太後。呂不韋用假刑罰的手段瞞過了嬴政,達到了抽身避禍和取悅太後的目的,若不是後來嫪毐酒飽生事,恐怕嬴政對此事難以發覺。

呂不韋的處世風格和政治行為常常是融為一體的,他攜異人歸國後,被嬴稷封為客卿,不久嬴稷病死,太子嬴柱繼位,嬴柱上台三天即死,人們懷疑是客卿呂不韋想讓子楚速立為王,重賄左右,置毒藥於酒中,毒死了嬴柱。三年後,呂不韋又以醫藥進獻子楚,子楚生病一月而死。呂不韋的行事布置嚴密,不露痕跡,人們雖然懷疑、猜測,但沒有真憑實據,呂不韋的權勢反倒不斷加強。

嬴政的同胞弟弟長安君成嶠十七歲時,呂不韋派他與大將樊於期率兵五萬伐趙,賓客對呂不韋說:“長安君年少,恐不可為大將。”呂不韋笑而答道:“非爾所知也。”(第一百三回)他堅持派成嶠率軍出征而不明言理由,看來必有陰謀包含其中。呂不韋當時身為丞相、仲父,實際主持國政,暗中與太後往來通奸,成嶠以親子身份出入於太後身旁,即使對他們的奸情無所覺察,也必然會引起呂不韋的疑忌,何況,成嶠是嬴政之弟,又很年輕,將來必然成為威脅呂不韋權勢的人物,而嬴政如果要打擊呂不韋,成嶠必定是他所要借重的人物。呂不韋對這點看得非常清楚,於是派他率兵伐趙,其意是要尋機懲罰他。《呂氏春秋》書影樊於期是秦國群臣中厭惡呂不韋之為人的人,呂不韋對此一定有所覺察,他這次派兩人一同率兵,途中,樊於期私下對成嶠挑撥說:“丞相今日以兵權托君,非好意也,陽示恩寵,實欲出君於外。丞相出入宮禁,與王太後宣淫不禁,所忌者獨君耳。若兵敗無功,將借此以為君罪,輕則削籍,重則刑誅,君不可不為之計。”並向成嶠揭露了呂不韋所謂獻姬盜國之罪。成嶠在樊於期的操縱下,遂舉兵反叛。呂不韋一聽到前方報警告變,即對嬴政講:“長安君年少,不辦為此,此乃樊於期所為也。於期有勇無謀,兵出即當就擒,不必過慮。”他胸有成竹,派大將王翦率兵十萬往討叛軍。平叛後,嬴政親自下令斬成嶠之首,樊於期逃奔燕國。呂不韋將自己所嫉恨的兩個人物故意放在一塊,讓他們率兵出戰,向他們提供勾結反叛的條件,造成理由,將他們一並剪滅。即使他們這次不曾反叛,以五萬兵力出戰,成功的可能極小,這也就造成了對他們削職貶爵的理由。呂不韋就是這樣陽示恩寵、不露聲色地除掉了自己的兩個政敵。

戰國後期,列國形成了一種養士之風,孟嚐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均以養客而聞名天下,呂不韋依仗秦國之強,不甘落後,也招致賓客數千人。當時荀況等人的著作遍傳天下,呂不韋由此受到啟發,他讓賓客人人著述所見聞,最後集合成八覽、六論、十二紀,計二十多萬字,起名為《呂氏春秋》,號稱此書囊括了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呂氏春秋》的編纂,反映了呂不韋在任職期間注重思想文化建設和意識形態之作用的意向,這在秦國以前的曆史上是沒有的。《呂氏春秋》既有儒家之說,又有道家及名、法、墨、農、陰陽各家之言,保存了許多先秦舊說和古代史料,其編纂成功,對擴大文化傳播、提高秦人的文化思想素質,促進秦國對文化建設的重視,一定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同時,《呂氏春秋》的編纂顯示了秦國在當時包容百家的文化意向,反映了他們文化兼容的魄力和未及消化的急促狀況。此書編成後,呂不韋將其公布於鹹陽城門上,聲言有能增損一字者贈以千金,以重金收買諸侯遊士賓客的修改意見(參見《史記·呂不韋列傳》)。《呂氏春秋》的編纂內容和過程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呂不韋的施政特點。

呂不韋作為丞相,權高勢重,這在秦國曆史上是空前的。他的父親死後,四方諸侯賓客前來鹹陽吊喪,車馬填塞道路,比秦王之喪更為眾盛,這種“權傾中外、威震諸侯”的狀況與君主專製的政體是無法相容的,嬴政親自秉政後,對他進行削職製裁,當是一種必然的行為。嫪毐事發,牽連到呂不韋,這隻不過使嬴政為他找到了更為適當的削職借口,其製裁提前了一段時間罷了。

呂不韋是戰國末年秦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他出身商人,破盡家財扶立異人為秦王,大搞政治投機,身至秦相之位。他將商人的行事風格帶進了自己的政治活動中,具有圓滑的處世方式和高明的政治手腕,使他的政治行為別具一格。他組織編纂《呂氏春秋》,成為曆史上著名的雜家,對當時百家爭鳴發生了重要影響。他行事圓滑、處政穩妥,使秦國成功地消化了昭襄王時大吞大咽的兼並成果,鞏固了勝利,為後來秦國最終一並天下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