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白起:名震四方的百勝將軍(2 / 3)

白起根據不久前上黨之戰的經驗說:“前秦國已拔野王(今河南沁陽),上黨在掌握中,其吏民不樂為秦,而願歸趙。”他認為三晉之人是不樂於為秦人的。長平之戰,秦國以二十萬軍隊吞噬了趙國四十餘萬大軍,戰果太大,秦軍一時無法吸收消化,為了避免危險,他於是安排將這股力量全部毀滅。四十多萬降卒的力量實在很大,遠遠超過了二十萬秦軍,這些降卒在饑餓的威脅下和主帥被殺的震恐下一時降秦,但震恐過後,很難保證他們不串通一體,反抗秦軍,因而,從秦軍的角度考慮,殺掉四十萬人為萬全之計。如果留下他們,根本不能將他們投之於對三晉的作戰,還常常有嘩變的危險。如果這些人在長平撤軍時串通發作,秦軍長平之戰的勝利恐怕也難以保證。白起在軍事上將自己無法消化的東西在入喉之前即行銷毀,表現了他軍事上的謹慎和成熟。他在這次行動之前假傳號令,麻痹降卒,反映了他對四十萬降卒力量的慎重提防與處理策略。這些降卒被坑殺後,他故意留下其中的年少者二百四十人放歸邯鄲,使其宣揚秦國之威,並著手率大軍進逼邯鄲,這既反映了他未曾完全泯滅的人道精神,又表現了他滅趙前以威懾敵、先聲奪人的策略手段。

剛硬耿直含冤屈死

正當白起乘長平大勝之餘威,率大軍直逼邯鄲,準備一鼓滅趙的緊要戰略關頭,秦相範雎接受了蘇代的遊說和挑撥,他惟恐白起戰功過大,在君王麵前奪己之寵,於是向嬴稷提出了讓韓趙割地請和的主張,嬴稷未作認真考慮,竟予同意。白起在戰場上正連連得手,忽聞班師之令,隻好率軍而歸。回國後他知道班師之令出於範雎之謀,非常氣恨,他對眾人公開宣講說:“自長平之戰,邯鄲城中,一夜十驚,若乘勝往返,不過一月可拔矣。惜乎應侯不知時勢,主張班師,失此良機。”(第九十九回)嬴稷聽到此語,後悔說:“白起既知邯鄲可拔,何不早奏?”於是又組織伐趙之師,適逢白起有病,乃讓王陵率軍前往。

時趙國重新起用廉頗為將,王陵在前線屢有小敗。嬴稷見白起病愈,讓他前去代替王陵,白起分析說:“邯鄲實未易攻也。前者大敗之後,百姓震恐不寧,因而乘之,彼守則不固,攻則無力,可克期而下。今二歲餘矣。其痛已定,又廉頗老將,非趙括比。諸侯見秦之方和於趙,而複攻之,皆以秦為不可信,必將‘合縱’而來救,臣未見秦之勝也!”(第九十九回)因而固辭不去。嬴稷讓範雎往請,白起對範雎餘恨未息,遂稱疾推辭。範雎對嬴稷回奏說:白起“病之真否未可知,然不肯為將,其誌已堅”。嬴稷發怒說:“白起以為秦國別無他將,必須彼耶?”乃增兵十萬,派王齕往代王陵。

王齕圍邯鄲,五月未能攻拔,白起聞之,對人講:“吾固言邯鄲未易攻,王不聽吾言,今竟如何?”有人將此語告於範雎,範雎言於嬴稷,必欲使白起為將,白起遂假稱病重推辭,嬴稷大怒,削去白起爵位,貶其為士伍,遷於陰密(今甘肅靈台),讓他立刻出鹹陽城,不許暫停。白起受令出鹹陽,在杜郵(今陝西鹹陽市東)暫歇,以待行李,範雎對嬴稷說:“白起之行,其心怏怏不服,大有怨言,其托病非真,恐適他國為秦害。”嬴稷乃遣使賜以利劍,令其自裁,一代名將白起受命自刎,屈死於杜郵。唐人曹鄴曾寫《過白起墓》一詩,提到白起在楚郢都西燒夷陵和長平大勝的戰功,對他的功高受命自殺深表同情。詩曰:

夷陵火焰滅,長平生氣低。

將軍臨老病,賜劍鹹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