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稷在許多時候能夠把握政治鬥爭的策略,善於運用對敵鬥爭的藝術。齊相田文自秦逃歸後,繼續受到齊國的重用,他非常擔心和嫉恨,遂派人至齊國廣散謠言說:“孟嚐君名高天下,天下知有孟嚐君,不知有齊王,不日孟嚐君且代齊矣!”(第九十四回)同時又派人對楚國說,熊槐被拘於鹹陽,死於秦國,這都是秦國誤聽了田文之言。他煽動楚國對田文的仇恨,策劃讓楚國亦向齊國散布關於田文的流言,齊閔王聽到兩國的流言,信以為真,遂收繳了田文的相印。他同時並用直接的和間接的反間,在效果上互相加強,終使齊國罷免了田文。在後來與趙國的長平之戰前,他又用反間計除掉了趙將廉頗,保證了戰役的勝利。楚國太子熊完和太傅黃歇為質於秦,他們聽說國內君王病重,於是打通範雎關節,請求歸國,但嬴稷卻表示說:“可令太傅黃歇先歸國問疾,病果篤,然後來迎太子。”(第九十八回)他讓黃歇一人先歸,看來是深有考慮的,秦國扣留熊完,是要挾寶而持,換取利益的,如果放歸了他,秦國對楚國就會無法要挾;但如果一人都不放歸,楚國沒有替熊完說話的人,其王位可能會被他人所奪,熊完變成了布衣之民,秦對楚亦無從要挾。而如果將黃歇放歸,他回國後必然會代表熊完爭到王位,這樣,楚國必急於迎回熊完,秦國乘急要挾,必能換取極大的利益。嬴稷的這一安排方案是最為策略的,他在宣布這一決定時故意以探病為借口放歸黃歇,避開真實的用意,更是表現了他很深的心計。嬴稷在政治鬥爭中還是善於掌握分寸的,他以十五城交換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持璧至秦後見他無交換誠意,暗中讓人將璧帶回趙國,秦臣知道後,欲將藺相如處死,嬴稷製止說:“即殺相如,璧未可得,徒負不義之名,絕秦趙之好。”(第九十六回)最後反厚待相如,以禮送歸。在與趙何的澠池之會上,兩國間的明爭暗鬥非常激烈,秦國許多人建議拘留趙何與藺相如,嬴稷表示說:“諜者雲:‘趙設備甚密。’萬一其事不濟,為天下笑。”(第九十六回)遂放棄了劫持計劃,與趙何約為兄弟。他在楚王病重時繼續扣留太子熊完,決定放歸黃歇一人,準備與楚做一筆大的政治交易,但後來黃歇策劃讓熊完一人秘密逃歸,事情暴露後,他考慮到殺黃歇不能複還熊完,徒絕楚歡,遂厚賜黃歇,遣之歸楚。嬴稷在政治鬥爭中具有靈活的手段,他善於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將鬥爭的形式和程度及時調整到適當的分寸,這充分顯示了他政治活動的策略和藝術。
嬴稷具有一雙識才的慧眼。趙武靈王為了實現自己的吞秦戰略,假稱趙國使者趙招,親自去鹹陽窺察山川地形,並想觀察嬴稷的為人,嬴稷與之會見後,晚上突然想起趙使的言談舉止,感到其絕非常人,次日急忙宣趙使相見,不想武靈王趙雍已暗中回國。嬴稷憑一麵之交就覺察到了這位趙使的非同尋常處,實非容易。他後來與範雎相識,即以國政委之,他曾對人講:“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範君亦寡人之太公仲父也!”(第九十八回)他在大政方針上接受了範雎的兩條意見,一是在內政上堅決地收繳了原相國魏冉等人的特權。魏冉是太後之弟,在嬴稷幼年即位時他曾給予支持,其後被太後用為丞相,擅國政四十餘年,嬴稷罷免了魏冉等人,實際上是剪除了太後的勢力,隨後他將太後置於深宮,不許其參與朝政,這就恢複和加強了商鞅改革時形成的君主集權。嬴稷接受的另一條意見是“遠交近攻”的兼並戰略,這一戰略要求對遠方的國家實行外交聯絡,以便對列國分化瓦解,而對鄰近的國家實行軍事吞並,以逐步完成統一天下的事業。從此,秦國有了相對穩定並密切配合的軍事與外交方針,極大地加速了兼並進程。
嬴稷還善於策劃和組織大規模的戰役。他根據新的兼並戰略,在結好齊楚之後,從軍事上首先分割包圍韓國的上黨,準備組織上黨戰役。但上黨守臣馮亭降趙,趙國出麵保護上黨,秦軍又移兵向趙,於是上黨戰役變成了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戰國時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嬴稷作為得勝方的策劃者與組織者,對戰役的進展起了極大的作用。第一,他在兩軍相持的戰役前期,采納了範雎的建議,使用反間計,使趙國撤換了百戰將軍廉頗,換上了紙上談兵的趙括,大大降低了敵軍的指揮水平。第二,在趙國陣前易帥後,他暗中派武安君白起為秦軍主帥,白起為戰國名將,曾為秦國南征北戰,攻取七十餘城,戰無不勝,他選定白起為秦軍總指揮,極大地提高了秦軍方麵的指揮水平,同時又秘密其事,造成敵方的麻痹,使其對秦軍的戰術措不及防。第三,白起指揮秦軍在戰場上將幾十萬趙軍分割包圍於長平後,嬴稷親臨前線附近,發動當地的民家壯丁從軍,組織人馬分路掠取趙人糧草,遏阻其救兵,保證和促進了戰役的勝利。長平戰後不久,他隨軍親至邯鄲督戰,並威脅列國說:“秦攻邯鄲,旦暮且下矣,諸侯有敢救者,必移兵先擊之!”(第九十九回)若非魏無忌竊符救趙,趙國可能會被他當時所滅。
嬴稷執政期間,楚國的威風被摧除殆盡,其大片土地為秦占有,韓魏半壁河山被削割,韓國已朝貢稱臣,趙國自長平之戰後敗亡已成定局,周朝被滅,九鼎遷至鹹陽,魏、趙已相議尊秦為帝,秦國的兼並戰略已經確定,其統一海內幾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