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趙勝:尚時養客的平原君(1 / 3)

平原君趙勝,戰國中後期趙國貴族,惠

文王趙何之弟,武靈王趙雍籌劃分國於長子趙章時,趙勝曾提出意見阻止,因為這一原因,他在“沙丘之變”後被趙何任為國相,封以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號平原君。趙勝效法齊國孟嚐君田文的方法,以家財大養賓客,促進了戰國之時的養士之風,並與田文、魏無忌等人相友善。趙勝一度被秦國所誘拘,後由魏無忌等人協助而贖回,歸國後仍為趙相。秦國吞並韓之上黨時,他力主接受上黨太守馮亭的投降,結果引火燒身,誘發了秦趙長平之戰,大戰後秦軍直逼邯鄲,趙勝積極聯合魏、楚等國共同抗秦,他組織力量堅守三年之久,最後在魏無忌的協助下擊退秦軍。前251年死於趙國。

趙勝是趙國在位時間較長的相國,他以自己的行為和活動影響了趙國的政治,在一定意義上影響了列國的風尚和政局。

養客三千為博美名

趙勝任相受封後,有了財產資本,於是廣招賓客,坐食者常達數千人。和魏無忌的養士有所不同,趙勝的養士看來不是為了政治鬥爭的需要,不是將賓客集團當作個人政治活動的工具,而是為了博取好士的名聲。趙勝在自己的一生中,其政治目標和君主始終一致,沒有追求獨立於君王的政治利益,因而沒有挾賓客以自重的情況,他的養客主要是以一種奢侈手段來取得時興的社會聲譽。

趙勝有時采取投其所好的方式結納賓客,這種投其所好達到了病態的程度。他的府中有畫樓,美人住於其上,從樓上可以看到牆外民家,那位鄰家的主人有躄疾,一天早上瘸著腿去打水,樓上美人望見後大笑不止,不一會,那人找見趙勝說:“聞君之喜士,士所以不遠千裏集於門者,以君貴士而賤色也,臣不幸有罷癃之病,不良於行,君之後宮,乃臨而笑臣。臣不甘受婦人之辱,願得笑臣者之頭!”趙勝當麵答應了,但未認真去辦,半年後,他料算錢糧收入之數,發現賓客大減,怪問其故,一賓客回答說:“君不殺笑躄之美人,眾皆咈然,以君愛色而賤士,所以去耳。臣等不日亦將辭矣!”(第九十三回)趙勝聞言,即解佩劍,命左右斬樓上美人之頭,並親去瘸者門上道歉。事實上,樓上美人嘲笑鄰家瘸者,固有不當之處,但遠不至於被殺,趙勝為了迎合賓客心理,不惜犧牲後宮婢妾的性命,他病態式地投士所好,卻也贏得了好士的賢名,從而又招致了許多賓客。

清人吳綃寫《詠古》一詩,對趙勝的養客譽毀參半。詩曰:

公子翩翩信絕倫,擬將豪舉卻強秦。

不知賓客成何事?枉殺樓頭斬美人。

趙勝的交人也含有義氣的成分,秦王嬴稷因故要捉拿魏相國魏齊,魏齊懼而逃奔趙勝,嬴稷以交友為名邀趙勝至鹹陽,逼他交出魏齊,趙勝回答說:“臣聞之:‘貴而為友者,為賤時也;富而為友者,為貧時也。’夫魏齊,臣之友也。即使真在臣所,臣亦不忍出之。”(第九十八回),麵對秦王的淫威,他拒不交出魏齊,表現了濃厚的朋友義氣。但趙勝在交人中很少有折節下士、禮敬大臣的故事,魏無忌客居趙國時與賭徒毛公、賣漿的薛公相友善,趙勝認為這是“交非其類,恐損名譽”(第一百回),公開對此表示非議,這明顯地反映了他的交往觀。

趙勝在處世上有一種大度納言、勇於改過之風,這是他能爭取人心的重要因素。先前鄰居瘸者要求他斬掉美人之首,他當麵應諾,背過其人後嘲笑說:“愚哉此豎也!以一笑之故,遂欲殺吾美人乎?”(第九十三回)後來聞聽賓客之言,即斬美人之頭,其處斬雖然很是失妥,但也表現了他矯正先前認識的勇氣和處事的風格。他曾非議魏無忌交非其類,魏無忌反而評價他說:“無忌在國時,常聞趙有毛公薛公,恨不得與之同遊,今日為之執鞭,尚恐其不屑於我,平原君乃以為羞,何雲好士乎?平原君非賢者!”趙勝聽到此言後自責說:“趙有二賢人,信陵君且知之,而吾不知,吾不及信陵君遠矣!以彼形此,勝乃不得比於人類。”(第一百回)並親至無忌住所,免冠頓首,謝其失言之罪。因為他能迅速矯正感到錯誤的認識,當麵表示悔過,因而與魏無忌又重歸於好。

趙勝養客主要是為了博取美名,造成自己的社會聲譽,不大注重直接的政治目的,因而他養客三千,其中很少有文才武略者。長平之戰後,秦國圍攻邯鄲,他準備親去楚國求援,想在食客中選文武具備者二十人同往,但選來選去湊不夠二十人,連他自己也哀歎說:“勝養士數十年於茲矣,得士之難如此哉?”(第九十九回)後來多虧有一個名叫毛遂的食客自我推薦,才湊夠了人數,最終由毛遂說服楚國出兵。趙勝的數千賓客中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他不注重賓客集團的政治利用,平時不注意引導和發現賓客政治方麵的才能,魏無忌曾評價趙勝說:“平原君所與賓客,徒尚豪舉,不求賢士也。”(第一百回)他的評價是較為中肯的。

清人孫枝蔚寫《平原君》一詩,批評趙勝所養眾客中高草遮蔽豫章巨木、人才三年不得脫穎而出的非正常現象。詩曰:

豐草猶能蔽豫章,高才多困眾人旁。

平原亦是佳公子,毛遂三年未處囊。

目光短淺乏戰略

趙國終藺相如之世,與秦國能避免大的軍事衝突,嬴稷自澠池之會後,主動送人質於趙,邀兩國之好,一度把軍事目標移至韓國。後來趙勝輔政,他連續辦了兩件事情,終於把秦國這股禍水引到了趙國。第一件事,是他收留了魏國亡臣魏齊,魏齊是秦相範雎的仇人,嬴稷為取悅範雎,必欲得魏齊之首,趙勝收留了魏齊,嬴稷當時就提出了質問,並揚言自己要“決意伐趙,索取魏齊”(第九十八回)。第二件事是,秦國經過艱苦的戰爭攻取了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對上黨之地形成戰略包圍,旨在吞並上黨。上黨守臣馮亭考慮到,上黨十七城及大片領土橫豎將非韓所有,如果投降趙國,則會爭取到趙國對上黨的保護,造成韓趙共同抗秦之勢,或許有勝秦的可能,於是致書趙國請降,趙國群臣就是否受降一事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孝成王趙丹猶豫不定,召趙勝決斷,趙勝表示說:“發百萬之眾,而攻人國,逾年曆歲,未得一城。今不費寸兵鬥糧,得十七城,此莫大之利,不可失也。”(第九十八回)堅持接受上黨的投降。這樣,秦國的軍事鋒芒立即指向了趙國,秦趙大戰的序幕終被拉開,於是有後來的長平之戰和邯鄲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