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示意圖
長平之戰結束後,趙丹深深感到了廉頗軍事計策的正確和用兵的高明,派人向廉頗致謝道歉,起用他守禦邯鄲。當時秦國乘長平之勝圍攻邯鄲,欲一鼓滅亡趙國,形勢萬分嚴峻,廉頗在城中率軍隊嚴密守防,他以家財招募死士,不時讓他們在夜間縋城而下,往砍秦營,使秦兵屢有小敗,無法得手。廉頗在危急情況下采取應急手段,他看到當時要大規模地殺傷秦軍是不可能的,遂采取零星的突襲戰術,在總體防禦中夾雜零星的進攻,以求減殺敵軍的氣焰。兩軍相持日久,秦軍不能得勝,後來魏無忌竊符救趙,秦軍終於退歸。廉頗的突襲戰術有效地挫傷了敵軍,爭取了求援的時間,在一定意義上解救了趙國的危局。
趙國在與秦國的爭戰中受到嚴重消耗,尤其是長平一戰,四十萬人喪生,損失慘重,北鄰燕國見有隙可乘,遂以三十萬大軍分三路攻趙,滿望踏平趙土,大拓燕疆。時任相國的廉頗對趙丹提議說:“燕謂我喪敗之餘,士伍不充,若大賚國中,使民十五歲以上者,悉持兵佐戰,軍聲一振,燕氣自奪。”(第一百一回)他還分析了燕將栗腹等人的才略及個性特點,認為戰勝燕軍是極有把握的。這次戰爭中,廉頗率兵至鄗(今河北柏鄉縣北),親自迎戰燕國大將栗腹,他將丁壯之卒盡藏山後,以老弱列營示敵,繼而出軍挑戰。栗腹見之,不以為意,命副將分兵一半繼續攻城,自己率兵一舉擊敗趙之援兵,追殺數裏後,突然山後喊聲大震,廉頗親率精銳伏兵殺出,栗腹被俘,此路燕軍聞訊全降。廉頗長驅直入,於燕地包圍了燕王,直到對方答應了趙國的全部條件方才撤兵。在這次軍事爭戰中,廉頗首先從戰略上分析了戰勝燕國的可能性,他從敵我雙方的特點人手,想法彌補自己兵源不足的弱點,把勝利建立在了較牢靠的基礎之上。其次,他在具體的戰役中針對燕將輕敵的心理特點,故意以弱示敵,引誘燕軍,在運動中以精銳伏擊敵軍,出奇製勝。再次,廉頗在初戰取勝後乘勝追擊,不給敵人以喘息休整的機會,直逼燕境,迅速擴大戰果,造成敵人全局被動的局勢。當時燕軍在總體上數倍於趙軍,如初戰取勝後不是直搗燕國,將戰果迅速擴大,很難取得對燕的最後勝利。另外,廉頗在對燕爭戰中見好而止,迅速收場,是因為他明白,趙國的戰略危險仍然來自秦國,在適當條件下迅速終止對燕戰爭,可以避免本國的軍事消耗,有利於防禦秦國的戰略準備工作,同時能改善與燕國的關係,防止兩敗俱傷,為秦所乘。廉頗在戰略戰術上的這些分析考慮均是很有謀略的。
廉頗是一位善戰的將軍,在軍事爭戰的領域,他一是膽勇非常,麵對秦國兼並的洶洶氣勢,他毫不畏懼,長平之戰前他堅壁固守,表現了大勇下的沉著;邯鄲保衛戰中他臨危不懼,弱中求勝;抗燕之戰中他以戰略上的弱勢迎戰燕軍,初勝後又直逼燕境,表現了極大的膽勇。另一方麵,廉頗在軍事領域又很有武略與計謀。當年趙何與藺相如前赴秦王的澠池之會,廉頗輔太子守國,分別前廉頗對趙何說:“王入虎狼之秦,其事誠不可測!今與王約:度往來道路,與夫會遇之禮畢,為期不過三十日耳。若過期不歸,臣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人之望。”(第九十六回)當時秦國在會盟間劫持趙何是極有可能的事情,廉頗的設想是粉碎劫持陰謀的有效計策。一旦事故發生,趙國另立君王,則表明秦國所劫者非寶,不具有要挾趙國的價值,必然促使秦國將趙何棄而舍之,這是保護趙何及趙國利益的策略手段。幾次軍事行動,同樣顯示了廉頗高超的謀略,他是戰國之世富有陣戰經驗、有勇有謀的軍事將領。
清人王士禎寫了《會盟台二首》,其中一首評價廉頗配合藺相如的澠池會盟之功,詩雲:
秦聲趙瑟會西河,禦史前書較熟多。
臨訣數圓關大計,論功終欲首廉頗。
性格魯莽成為樹敵隱患
作為一員武將,廉頗具有行事莽撞的個性特點。當初藺相如在外交場合兩次挫敗秦王嬴稷,極大地維護了趙國利益,被趙何提任為上相,位居廉頗之上,廉頗聞之發怒道:“吾有攻城野戰之大功,相如徒以口舌微勞,位居吾上。且彼乃宦者舍人,出身微賤,吾豈甘為之下乎?今見相如,必擊殺之!”(第九十六回)他見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竟憤不能忍,幾次尋釁挑鬥,一時鬧得將相失和,危及朝政。
趙偃為君時,朝中大夫郭開因諂佞頗受信任,廉頗對郭開很是嫉恨,常在其侍宴時麵叱之,鬧得關係非常緊張,廉頗受命伐魏,郭開向趙偃進言道:“廉頗已老,不任事,伐魏久而無功。”趙偃遂派大將樂乘前去代替廉頗,廉頗發怒道:“吾自為趙將,於今四十餘年,未有挫失,樂乘何人,而能代我?”(第一百二回)遂指揮軍隊攻擊樂乘,樂乘奔回趙國,廉頗亦懼而奔魏。樂乘也算趙國一時的名臣,他受命代替廉頗為將,盡管有不妥之處,但責任完全不在樂乘本人,廉頗憑一時心氣之忿,轉怒於樂乘,不顧軍事大局,揮軍與同僚較量拚殺,也是一種不計後果的莽撞行為。他和郭開相互銜恨,搞得關係緊張,是他在政治鬥爭中缺乏策略的具體表現。
廉頗為趙國立有戰功,他為此而享受到了很高的榮譽。正因為這一點,他非常看重自己的功名,願意不惜一切地去維護它。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他以為自己的功名由此受到了莫大的挑戰和壓抑,樂乘代替自己為將,他將此看成是對自己一生功名的否定,狹隘的政治視野既使他不能充分估計別人的才能,也使他不能完全看清政治利害的全局,他喜歡憑自己一時的感情用事,因而在軍事活動以外的政治領域,常顯得幼稚和魯莽。
廉頗的魯莽與他的剛直之性密切相關,作為一介武夫,他情感直泄、胸無所藏、敢作敢為,他臨事思想回旋少,故常有莽撞失誤之處,然而,他若是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便會以少有的誠懇態度表示悔過和改正。他和藺相如的矛盾當時鬧得不可開交,後來當知道藺相如一再忍讓他,是為國家的大局考慮,他深深感悟到了自己的錯誤,使人先行向相如道歉,然後自己肉袒負荊,行至相如家門道歉說:“鄙人誌量淺狹,不知相國能寬容至此,死不足贖罪矣!”長跪庭中謝罪,並主動提議與相如結為生死之交,發誓雖刎頸不變其誌。廉頗知錯改錯,表現了少有的勇氣,他因剛直而具有的幼稚和魯莽,至此變成了一種十分可愛的個性。
報國無門,枉費一片忠心
廉頗對自己的國家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和藺相如主動和好,完全是從國家大局出發而作出的自覺選擇;防守邯鄲時,他為了突襲秦軍,散掉自己的家財以招募死士,在危急關頭,他將國家利益完全置於個人利益之上,不惜犧牲個人利益來維護國家的安全,表現了高尚的情懷。他率兵征戰四十餘年,幾乎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國家的事業。然而,廉頗在報效國家的道路上多次受挫,曆盡坎坷,經受了一個不尋常的曆程。
廉頗率二十萬大軍拒秦軍於長平,他堅壁固守,本想消耗敵軍,以守為攻,尋機奪取戰爭的勝利,以扭轉整個戰局,但秦國以重金賄賂趙丹身邊的人,使其散布流言說:“廉頗老而怯,屢戰俱敗,失亡趙卒三四萬,今為秦兵所逼,不日將出降矣。”(第九十八回)趙丹派人去前線催戰,廉頗仍堅壁不出,趙丹認其心怯,又聽到身邊人的離間之言,信以為實,遂撤換了廉頗前線總指揮的職務。這位報國之將失去了他應有的崗位,眼睜睜地看到趙括破壞了自己的製勝部署,釀成大敗而無可奈何。
伐魏之時,廉頗受郭開誣陷又被革職,他報國受阻,怒火難壓,遂有莽撞之舉,事後奔投魏國,客居大梁。數年後,秦國大兵壓境,趙國又一次危在旦夕,趙偃想起了年近七十的百戰將軍廉頗,派內侍唐玖帶著名甲良馬前去大梁察看廉頗身體狀況,準備再次起用廉頗,廉頗料知趙偃之意,故意在唐玖麵前逞示精神,他一頓飯吃了數大碗,食肉數斤,狼吞虎咽地吃完後,又披趙偃所賜之甲,一躍上馬,馳驟如飛,在馬上舞動長戟,下馬後,他對唐玖說:“某何如少年時?煩多多拜上趙王,尚欲以餘年報效!”唐玖問他說:“將軍不恨趙王耶?”廉頗回答說:“某方日夜思用趙人,況敢恨趙王也?”(第一百五回)唐玖在大梁明明看見廉頗精神強壯,報國之心不滅,但他在臨行前私下受了郭開的賄賂,回至邯鄲,隻好按郭開的意圖,對趙偃撒謊說:“廉將軍雖然年老,尚能食肉善飯,然有脾疾,與臣同坐,須臾間,遺屎三次矣。”趙偃感歎說:“戰鬥時豈堪遺屎,廉頗果老矣!”遂放棄了起用廉頗的打算。這位懷情故鄉的將軍,此時雖有一腔熱血,但由於奸臣們沆瀣一氣,暗做手腳,竟然報國無門。他晚年受招去楚國,被用為楚將,但仍然懷念著自己曾指揮得得心應手的趙國軍卒,不久憂鬱而死。
在秦國已開始兼並列國的戰國中後期,廉頗是趙國最重要的軍事將領,他在軍事領域裏謀勇兼濟,屢立戰功,有效地保衛了國家的安全。他立誌報國,但坎坷多難,數被革職,由此導致國家軍事上的慘敗,這從反麵證明了他在國家軍事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在一個政治昏暗的朝政下,廉頗由於缺乏政治鬥爭的策略而未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但他軍事活動中的才能和建樹是無法抹去的,他抗禦外敵,威懾敵國,極大地維護了趙國後期的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