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在席間麵叱秦臣,威逼嬴稷,表現了極大的膽略。聯係上次他出使鹹陽,完璧歸趙的若幹情節來看,他明白自己在外交談判中毫不留情地挫敗對手,大不了被殺頭而已,他懷著必死的念頭去行事,故而對強秦毫不怯懦,具有一種大無畏的氣概,反而當場壓強秦以求和。嬴稷本是要對趙國進行戰略試探,以便確定軍事目標,在外交上這兩次受挫後,感到趙國力量尚強,遂與趙何約為兄弟,表示永不侵伐,還將自己一個名叫異人的孫子送於趙國作為人質。大臣們覺得送人質有點過分,嬴稷笑著解釋說:“趙方強,未可圖也。不送質,則趙不相信;趙信我,其好方堅,我乃得專事於韓矣。”遂將軍事目標暫時移向了韓國。藺相如智勇兼濟的外交活動極大地維護了國家的威嚴與安全。
宋人範成大曾奉命出使金國,途中大概已進入金國的軍事區,在邯鄲縣南趙故城之西的藺相如墓原址,他斟酒祭奠,寫了《藺相如墓》一詩,表達了一片慕藺之心和決心置自身於度外、不辱使命的情懷。詩曰:
玉節經行虜障深,馬頭釃酒奠疏林。
茲行璧重身如葉,天日應臨慕藺心。
清人王錫久亦寫《藺相如墓》一詩雲:
全憑肝膽固金湯,豪氣真堪懾虎狼。
完璧終教歸趙國,奉盆那肯屈秦王。
威加函穀風雲壯,功在常山日月光。
叱吒餘音聽未歇,河聲嗚咽送斜陽。
小忍善識大體
藺相如兩挫秦王,維護了國威,趙何認為他對趙國貢獻最大,乃拜為上相。當時趙國名將廉頗心中不服,對人講:“吾有攻城野戰之大功,相如徒以口舌微勞,位居吾上。且彼乃宦者舍人,出身微賤,吾豈甘為之下乎?”表示見到藺相如要擊殺或羞辱他。藺相如聽到此事,遂有意回避廉頗,每次群臣會朝,他托病不去,有一次他在街上望見廉頗的前導人馬迎麵而來,急使自己的駕車人避於旁邊小巷,待廉頗車過方出。人們都覺得藺相如怯懦,私下議論紛紛,他的賓客舍人益發覺得窩囊,一同去見相如說:“臣等拋井裏,棄親戚,來君之門下者,以君為一時之丈夫,故相慕悅而從之。今君與廉將軍同列,班況在右,廉君口出惡言,君不能報,避之於朝,又避之於市,何畏之甚也?臣等竊為君羞之!請辭去!”藺相如勸阻說:“吾所以避廉將軍者有故,諸君自不察耳!”在大家的一再追問下,藺相如解釋說:“強秦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勢不俱生,秦人聞之,必乘間而侵趙。吾所以強顏引避者,國計為重,私仇為輕也。”並以自己勇鬥秦王為旁證,說明自己並不怯懼什麼人物。一番話說得大家心服口服,這些賓客舍人表示深相理解,以後還在與廉頗賓客的各種交往中主動忍讓,以成相如之雅意。後來,有人將藺相如的忍讓之意告訴了廉頗,頓使廉頗深覺有愧,並親向藺相如負荊請罪,表示道歉,於是將相和好,結為刎頸之交。
強秦的存在始終是對趙國的威脅,在國難未發的時候,藺相如能從國家安危的大局出發來考慮問題,徹底拋棄私嫌,以國家利益為上,表現了他能忠公體國的博大胸懷。對位居其下的同僚一再避而忍讓,自然顯得“窩囊”,會使人們鄙而視之,藺相如能頂住這種壓力,這是最難能可貴的,他這種抗拒壓力的勇氣,同他先前在外交活動中舍死抗秦的勇氣一樣,都是以國家利益為至上和善識大體的必然產物。
宋人晁補之寫了《讀藺相如傳》之詩,對藺相如憑超群智識折服怒將軍廉頗一事最為稱道。詩曰:
蚩蚩六國共憂秦,獨有相如知不群。
完璧歸趙何足道,最賢能下怒將軍。
藺相如在身為繆賢舍人時就表現了善識事體的能力和特點。繆賢偶從外客手中買到一塊無瑕之玉,玉工將其鑒定,認定正是楚國當年丟失的和氏璧,據說此玉能卻塵辟邪,放在身邊,冬暖夏涼,百步之內,蠅蟲不入。趙何聞之,向繆賢索取,繆賢愛而不交,趙何乘其外出時派人入家搜出,繆賢深恐趙何治罪,欲出奔燕國。藺相如問他為什麼要去投靠燕國,繆賢解釋說:“吾昔年嚐從大王與燕王相會於境上,燕王私握吾手曰:‘願與君結交。’以此相知,故欲往。”藺相如分析勸阻說:“君誤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得寵於趙王,故燕王欲與君結交,非厚君也,因君以厚於趙王也。今君得罪於王,亡命走燕,燕畏趙王之討,必然束縛君以媚於趙王,君其危矣。”他認為繆賢沒有大罪,若向趙何主動謝罪,必會得到赦免。繆賢從其言,趙何果然對他盡釋前嫌。
藺相如根據燕趙強弱對比的政治局勢,從燕王對繆賢的私語中,分析到事情的實質是燕王想取媚於趙王,這種實質表現在:繆賢受寵於趙王時,燕王結好於繆賢;而在繆賢背反趙王時,燕王必然要幫助趙王收拾繆賢,這是事情的本質在不同條件下的具體表現。繆賢被事情的表麵現象所迷惑,誤以為燕王對他個人有什麼私情厚愛,藺相如能從事情的全局和所處條件上考慮問題,故能看透私人交往背後的政治原因,能正確預料事態的發展趨勢。聯係他攜璧入秦前對兩種策略之利弊的深透分析以及忍讓廉頗的心意表白,不難看出他是一個非常能識大體顧全局的傑出政治人物。
藺相如主要地作為一個外交人物而活動於政治舞台上,他雖無春秋晏嬰式的機智和辭令,但在與強秦的外交活動中,他有理、有謀、有勇,既保證了勝利,維護了國體,又贏得了與國的同情,這是他一生事業的極成功之點。他後來任國家上相,身為國家主要官員,雖能為國家利益而棄卻私情,表現了極大的胸懷和忍讓,但這種單純消極退讓的團結方式主要還有賴於對方的自發覺悟程度,其成功具有偶然性,還不是團結同僚的較佳方法。藺相如在前279年的澠池之會後被拜為上卿,是國家最高層執政者,但他在位十多年間沒有提出過什麼重要的政治戰略,甚至沒有產生過扭轉秦強趙弱之勢的企圖,始終對秦國處於被動戒備的緊張狀態,這是他為政期間的重大缺憾。尤其是在執政晚期,他沒有成功地阻止趙孝成王對紙上談兵之將趙括的任命,發生了前262年長平之戰的慘敗(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致使國家的局麵不可收拾。藺相如確是一名外交強手,但夠不上一個政治全才。
廉頗:趙國長城——忠心報國的善戰將軍
廉頗,戰國中後期的趙國名將,以善於用兵而聞名於諸侯,惠文王趙何執政時,他在趙何澠池之會期間輔太子守國,其後與藺相如同為朝中高級官員,位為上卿。孝成王趙丹執政時,秦國吞並韓國的上黨之地(今山西和順、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東之地),趙國派廉頗率二十萬軍隊援韓,與秦軍相拒於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廉頗堅壁固守三年之久,後來趙丹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改派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為將,致遭大敗。事後趙丹又重用廉頗,在秦軍乘勝圍攻邯鄲時,廉頗用心設防,屢有小勝,終於保衛了廉頗邯鄲。魏無忌竊符救趙之後,趙國的危局有所緩和,廉頗不久被任為相國,封信平君,其後他率兵擊敗了燕國的軍事挑釁,乘勝進軍,逼使燕王答應和解條件。悼襄王趙偃繼位後,廉頗受命伐魏,因受到奸臣郭開的誣陷,遂奔逃魏國為客將,居於大梁(今河南開封)。秦王嬴政開始大規模兼並列國時,趙偃一度想召廉頗用之,但郭開暗做手腳,廉頗終未見用於趙。後來,他被楚國召去,用為將軍,感兵弱不能逞其誌,憂鬱而死。
廉頗相繼輔佐趙何、趙丹、趙偃三代君主,他以自己的武略和戰功抗擊外敵,威懾列國,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的安全,從總體上說,他是趙國曆史上少有的將才。
抓敵要害搞突襲
廉頗早年率兵伐齊,攻取陽晉(今山東鄆城縣西)等地,又數挫入境之秦兵,故在諸侯中以英勇善戰而著稱,被趙何任為上卿,與藺相如同輔國政,迫使秦國將軍事戰略目標移指他國。後來,秦國派大將王齕攻取韓國的上黨之地,上黨守將反降趙國,趙丹任廉頗為上將,率兵二十萬援救上黨。趙軍與秦軍在長平相遇,廉頗聞上黨已陷,而趙軍前哨有失,立即調整作戰部署,他令軍隊依山列營,根據秦軍的作戰特點和列營的地理狀況,他下了兩道命令,其一是讓趙軍堅壁勿戰,傳令“出戰者,雖勝亦斬!”把全軍的軍事行動嚴格控製在了自己以守為攻的戰略意圖之內。其二他令軍士掘地數丈,修下大池,注滿澗水。秦軍在趙營以西五裏處安寨,連續數次挑戰,由於廉頗約柬甚嚴,終究得不到戰機。秦將王陵獻計說:“秦趙之軍,共取汲山下流澗之水,趙壘在澗水之南,而秦壘居其西,水勢自西而流入東南,若絕斷此澗,使水不東流,趙人無汲,不過數日兵必亂,亂而擊之,無不勝矣。”(第九十八回)王齕采納了這一建議,截斷澗水以困趙兵,誰知廉頗早已備下日用之水,秦兵困趙軍數月,沒有任何效果,終於無可奈何。
廉頗在這次軍事行動中看到了秦軍吞並上黨後餘勇正盛、士氣高漲的特點,為了避敵銳氣,他采取了堅壁不戰的策略。由於秦軍遠離本土,又以爭奪地盤為目的,因而急於決戰,廉頗的策略是真正看準敵人要害而製定的方針,他利用時間的推延來消耗敵人,以期扭轉戰局,這是當時情況下所能采取的最佳方針。廉頗不愧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他察度營地的地理狀況,料到敵人必會以斷水的手段來對付自己的堅守之策,因而蓄水為備,粉碎了敵人的計謀,保障了自己軍事計劃的實施,如果不是趙丹後來聽信流言,前線易帥,這次戰役究竟會鹿死誰手,實在未可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