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雍在對王位的安排上,一直遊移不定,他既要立趙何為君,又不願讓趙章失去權位。趙章對趙何不滿,本已禍見其端,但他不是對趙章的野心予以製止,反而欲分國於章,這等於助長了趙章的野心。趙何與趙章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又是國內兩大政治派係的頭目,趙雍因為濃厚的親屬情愛,僅僅看到了二人的前一層關係,以為他們不會有過大的利害衝突,他完全忽視了後一個方麵,沒有看到二人的不得兩立之勢。他在親屬的溫情中天真地抹去了殘酷無情的政治關係,帶著兒女私情去處理政治問題,引發了一場本來能夠避免的禍亂。
趙雍愛子心切,不願看到有哪一個兒子不是君王的現狀,於是想分國為二,製造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麵,這更是一個荒唐的設想。當時趙國的積弱之勢稍有改觀,剛剛出現了強盛的勢頭,但其總體實力並未超過秦國,如果分國為二,不能保證對已有的力量集中使用,即使不發生內耗,也無法抵禦強國的欺淩,最終使兩個國家都不會長久,何況兩個政權間的內耗會是不可避免的殘酷。趙雍的分國設想,是因私情而忘記國家大計、毫無政治遠見而貽害無窮的構想。
趙雍曾以使者身份回答秦王嬴稷問話時說道:“寡君雖為‘主父’,然國事未嚐不主裁也。”(第九十三回)趙雍讓出君位但未放棄全部權力,當時趙國的權力核心處於模糊狀態,正是恃仗父親的權威,趙章才敢於生事造反,趙章後來逃至宮中,趙雍本該依仗自己的權威嚴咎罪魁禍首,但他不分青紅皂白,將兒子藏起來準備了事,在危及國家政權的大是大非麵前,他因舐犢之愛,喪失了應有的政治立場。趙章的作亂為禍本與他的無意縱容有關,平亂中他又堅持藏匿禍首,李兌處斬了趙章,知道趙雍事後不會善罷甘休,這是根據趙雍一貫行為而作出的正確預料,出於徹底防範的需要,李兌將他做了禍首趙章的殉葬品,由趙雍一手釀成的禍亂最後毀滅了他本身。
趙雍以極大的膽識進行了軍事、民俗方麵的改革和政治上的革新,趙國的氣勢為之一新,正當他懷一腔壯誌要吞並強秦、威服列國時,卻不慎釀亂喪生,他雖為趙國訓練出了一支可與秦國相周旋的軍事力量,但年幼的惠文王趙何缺乏父親那種堅毅果敢、英勇善戰、膽略超眾的軍事才能,無法很好地利用這支力量,使趙國在天下縱橫策略交織、秦國兼並之勢未完全形成的時期,失去了對外發展的最好時機。趙雍在內亂中死了,他留下了趙國曆史上的千古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