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雍的讓位行為帶有政治革新的精神,這一政治革新也是著眼於軍事、配合軍事鬥爭的需要而進行的,在這次變革中,他將自己置於太上皇的地位,交出了政權又未完全放棄全權,後來常常是趙何臨朝就位,自己在旁設便座聽朝,大概是要給趙何一個培養鍛煉的過渡階段。同時,他在讓位時替趙何組織了一個較理想的政權班底,相國肥義曾是自己所依靠的親信大臣,太傅李兌足智多謀,趙成為王室貴族,老成持重,他們同輔趙何為政,可以保證在處理國事上少有差錯,趙雍的上述安排看來是有一番精心考慮的。然而,趙雍的政治革新絕不屬於政治製度的改革,他的讓位隻是出於加強軍事領導的考慮而采取的權變措施,就其整體思路看,既沒有設想製度上的創新,又不包含對終身製的廢除。盡管這樣,在君位終身傳統已牢固形成、君臣尊卑觀念十分濃厚的社會中,趙雍的讓位行為還是很了不起的,沒有破俗逆世、敢於革新的膽識,他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趙雍專管軍事後,將秦國作為主要的戰略對手,他為了掌握鹹陽附近的地理形勢,了解秦王嬴稷的處事為人,決定親自去鹹陽麵見嬴稷。他在讓位不久,假稱趙國使者趙招,持國書來秦告立新君之事,他帶著數人,一路畫其地形,竟至鹹陽來見嬴稷,與其對談國事,嬴稷見趙使卑亢得宜、應對自如,甚是敬重,晚上,他突然想起趙使的言談舉止遠非區區國使所及,覺得事有可疑,次日急命趙招相見,其從人推說患病不起,三天後,嬴稷派人強入館舍搜尋趙使,才知趙使正是趙雍本人,而他在那天會見嬴稷後就暗中還歸趙國了,嬴稷追之不及,禮送趙雍從人還國。
趙雍入鹹陽暗窺秦王,是為實施吞秦戰略而做的準備工作,他要了解鹹陽的地勢和秦王的個性特點,又不滿足於傳聞所得的情況,於是親身前去偵察。曾經為堂堂大國君王,又身為國家最高軍事指揮,敢於冒名去敵國都城做偵探,為常人所不可想像,但這恰好是趙雍突出的個性,是他不同於常人的地方。他辦事不拘成法,膽識兼人,這是他能取得較大政績的重要原因。秦王嬴稷曾問他,趙國是否畏懼秦國,他以國使身份回答說:“寡君不畏秦,不胡服習騎射矣。今馳馬控弦之士,十倍昔年,以此待秦,或者可終僥盟好。”(第九十三回)表達了他革新措施的實施動因和對強秦無所畏懼的自信心態。
一國難容二主
趙雍在前299年讓出君位,全力經營軍事,本想吞並強秦,威服列國,但不幸的是,在他讓位後的第五年,國內發生了嚴重的內亂,兩個兒子爭位奪權,他卷入了這場爭鬥,壯誌未酬而含恨喪身。
兩個兒子間的爭鬥與他對繼位人的安排有直接的關係。他早年立嫡長子趙章為太子,不久立寵妃吳娃為後,遂廢掉趙章,立吳娃的生子趙何為太子,生前將王位傳給了十歲左右的趙何,同時將東安陽(今河北省陽原縣東南)封給趙章,稱為代安陽君。趙章平素奢侈放縱,心中不服趙何,常有所表現,趙雍甚表同情,私下對族人趙勝講:“汝見安陽君乎?雖隨班拜朝,似有不甘之色。吾分趙地為二,使章為代王,與趙相並,汝以為何如?”(第九十三回)他欲將趙國一分為二,使兩個兒子同時稱王,這一計劃因受到趙勝等大臣的反對而被擱置了起來,但兩個兒子因此也加深了對對方的敵意,加強了戒備心。後來,趙雍與趙何同遊於沙丘,趙章相從而行,沙丘是殷紂王為畜養禽獸而築,有離宮兩所,相隔五六裏,趙雍和趙何各居一宮,趙章居於二宮中間的館舍內。趙章見趙何率兵眾不多,遂與部下商議,晚上詐稱父親發病,召趙何前往,欲於途中截殺之,但趙何一行也有戒備,覺得事有可疑,相國肥義自願先行試探,半路被伏兵誤殺。趙章成騎虎之勢,欲止不能,遂率眾夜襲趙何之宮,雙方相持不下。天明,趙何的親信李兌、趙成等人率兵前來接應,擊敗了趙章,趙章單騎奔入趙雍宮中,趙雍開門匿之,李兌等率兵來捕,趙雍一口咬定趙章未來宮中,李兌令親兵數百人搜宮,在夾壁中搜出趙章,將其斬首。李兌聽到趙雍在外哭泣,遂對趙成說:“主父開宮納章,心已憐之矣!吾等以章故,圍主父之宮,搜章而殺之,無乃傷主父之心!事平之後,主父以圍宮加罪,吾輩族滅矣!王年幼不足與計,吾等當自決也。”(第九十三回)乃令軍士不許解圍,並使人假傳趙何之令道:“在宮人等,先出者免罪;後出者即係賊黨,夷其族!”宮中內侍聞令,爭先出宮,僅剩下趙雍一人被鎖入其中,他無以為食,攀樹取雀卵生啖,月餘餓死。三月之後,李兌等開宮探視,將其屍葬於代地靈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