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胡服騎射:勇於民俗改革(1 / 3)

戰國之世以軍事爭戰為主要特征,趙國同樣被卷入了軍事爭戰的漩渦,同時,趙國與匈奴、林胡、樓煩接壤,這些遊牧部族經常以騎兵侵擾趙國,在戰場上輕便靈活,很有優勢,趙雍為了徹底改變軍事上的被動局麵,造就一個威服海內的強趙,決定實行“胡服騎射”,命令國人改穿傳統的寬袍大袖為胡人的短裝服飾,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並大力發展騎兵,訓練士兵馬上射箭的技術,改變傳統的車戰。經過一番改革和訓練,趙軍的戰鬥力迅速提高,由此取得了對外戰爭的一係列勝利,拓地數百裏,甚至一度產生自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突襲鹹陽,並吞秦國之誌。

趙雍的胡服騎射,是著眼於軍事並側重於軍事的民俗改革。當時中原諸國文明程度較高,自視禮儀之邦,對異邦風俗自有一種蔑視心理。趙雍在軍事實踐中能發現胡服的長處,敢於拋棄傳統服飾,公開提出采用胡服,表現了他不守成規、重視現實的認識態度和移風易俗、革舊布新的行動魄力。

民俗是祖宗的傳統,又培養了當時人們的行為習慣,由於人們崇拜祖先與安於現狀的心理,其改革麵臨相當大的阻力與困難,趙雍在進行這場改革的過程中,采取了如下一些重要的措施:第一,召集肥義等大臣商討改革,爭取這些進步人物的支持,在朝中形成一種改革勢力,避免孤身作戰。第二,駁斥保守分子的反對言論,強占輿論陣地,擴大宣傳和影響,提出“理世不必一道,治國不必法古”,“以古製今者,不達於事之變”(見《戰國策·趙策二》)。為改革做思想輿論準備。第三,看準目標,下定改革決心,並公開宣布於眾,以示絕不動搖之誌。趙雍認識到:“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他決心不計較世俗的反對和嘲笑,堅決改革到底,因為他知道:“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二句見《史記·趙世家》)他對改革的意義和作用有極高的自信。第四,自己率先執行改革內容,為全民作出榜樣。領導者的行為對民眾有極大的影響力,麵對反對者的阻力,趙雍首先采用胡服,對改革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第五,在朝臣意見還未完全一致時,趙雍數次出麵,陳說利害,說服了自己的叔父趙成。爭取趙成讚成改革,是趙雍一個極重要的策略,他爭取到了上輩的支持,既減輕了自身的壓力,又奪走了保守分子賴以支持的後盾。第六,趙雍在改革的同時不斷爭取軍事成果,用現實的軍事成果向人們證明改革的意義。經過一段時間後,這項改革終於被人們徹底理解和心悅誠服地接受。

趙雍關於胡服騎射的改革是成功的,其所以能成功,一是由於趙雍作為國家主要領導人,對此認識明確,決心大,措施得力;二是由於在社會係統中,這畢竟隻是一個單項改革,不是過分複雜,尤其是,這一改革不牽扯人們的實際利害,不至於反對勢力矛盾激化,被人們徹底接受的餘地更大些。

舍權讓位全力吞秦

胡服騎射的實行,軍事上的強盛使趙雍雄心大增,他籌劃取路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旗東北),自九原突襲鹹陽,吞並秦國。因感到手下諸將不可專任,遂決定讓兒子趙何專治國事,自己全力治軍,經略四方。他召集群臣大朝於東宮,傳位給趙何,自己號稱主父,使肥義為相國,李兌為太傅,趙成為司馬。

趙雍的吞秦計劃包含了極大的雄心,就當時的實力相比,趙國遠趕不上秦國,但秦國恃兼並之誌,一直東向用兵,又南侵楚國,對北方防範較少,趙雍準備繞道九原,利用輕騎之優勢,偷越沙漠荒原,直下秦都鹹陽。在秦國北線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隻要實施得法,趙雍的這一戰略計劃是有可能實現的。而且,秦國當時已正麵開始吞並列國,秦國隻要存在,趙國滅亡的危險也總是同時存在的,隻有給秦國以摧毀性的打擊,才能從戰略總體上消除趙國的危險。趙雍吞秦計劃的實施確是有些風險,但這是弱中求勝、解除戰略隱患的必要一著,如果成功了,將足以扭轉戰國的局勢。

這一戰略計劃的實施,對領兵之將的智謀、膽略、權威和經驗等方麵都有極高的要求,鑒於這種情況,趙雍決定親自擔任軍隊指揮,為了把自己從國事中解脫出來,他將王位提前傳於趙何,保證自己能專心致誌於軍事方麵,並著手進行戰略計劃的準備工作。君主生前將王位交給兒子,這在以前的曆史上是幾乎沒有過的,但趙雍是一個極重現實的政治人物,比如數年前魏、韓、燕、中山與趙國相約五國互相尊立為王,趙雍獨持否定態度,堅持說:“無其實,敢處其名乎?”(《史記·趙世家》)令國人稱自己為“君”。麵臨當時的戰國形勢,趙雍清楚地看到,不摧毀秦國,即使自己名為趙國之君,國家也會遲早衰亡;而如果能在軍事上摧毀秦國,即使自己舍掉君位,也會有國家和自己長久的未來。趙雍讓出王位,全力治軍,與曆史上君臣親屬間爭權奪位的事實形成極鮮明的對照,表現了他以國家利益為重的胸懷和注重現實的高遠的政治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