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趙無恤:大勇之下無畏強敵(1 / 3)

趙國政治人物

趙氏原與秦國是同一祖先,五帝顓頊的苗裔,其後因助大禹平水有功,被舜賜姓嬴氏。夏商時代,其祖多有功績,至周穆王時,趙祖造父為之駕車,因助穆王破敵有功,被賜以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鎮)。其後叔帶在周幽王時離周至晉,開始在晉國建立趙氏世家,後以趙為姓。叔帶的五世孫趙夙為晉獻公時的大將,因功而被增封土地。趙夙之孫趙衰跟隨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是重耳的重要謀臣,重耳返國立為晉文公後,趙衰被封為原大夫,住於原(今河南濟源西北),被任以國政。其子趙盾長期執國政,對晉國有所建樹,其子趙朔嗣位後,受奸臣陷害,遭“下宮之難”,幾於滅宗,隻有男嬰趙武幸免得脫。十餘年後,晉國政局變化,又起用了趙氏孤兒趙武,趙武執政時,春秋之世各大國出現了政權下移的趨勢,趙氏之勢漸強。趙鞅為晉卿時,他在晉國內訌中打敗範氏、中行氏,擴大了封地,為趙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春秋末年,趙無恤嗣父趙鞅之位為晉國大夫,在晉末四卿的爭鬥中,他聯合韓魏滅掉了智瑤之族,三分其地,壯大了趙氏勢力,為“三家分晉”準備了一切條件。後來趙籍繼位,與魏斯等人一起完成了“三家分晉”,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東南),前386年遷都邯鄲。當時趙國西有黃河,南臨漳河與魏為界,東有清河與齊為界,北有易水與燕為界,西北傍陰山與匈奴、樓煩、林胡為界。戰國初期,由於魏國的強大,趙國其時經曆了一個相對衰弱的時期,趙無恤之後的幾代君主均作為不大。戰國中期,武靈王趙雍為克服國家的積弱局麵,以極大的膽識進行軍事和政治方麵的改革,向北方開拓疆域,國勢大盛。趙雍之子惠文王趙何執政為君時,秦國已開始了兼並戰爭,趙國由於藺相如、廉頗、趙勝等人的參政用事,尚能維持基本的國勢。孝成王趙丹為君時,奸臣用事,廉頗等人受到排擠,在秦趙長平之戰的緊要時候,趙丹派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為將,致使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卒被秦軍一夜坑殺,造成趙國無法挽回的慘重損失。戰國晚年,趙國雖有龐煖、李牧等名將,但軍事上的衰弱和政治上的腐敗終使他們無力振興國家。後來,秦兵圍趙都邯鄲,國君趙遷懼而出降,公子趙嘉奔至代地(今河北蔚縣),自立為代王,守趙祀六年,前222年為秦所滅。

自前453年趙與韓魏共滅智氏,至前222年趙為秦所滅,趙國經曆了二百餘年的曆史,其間趙無恤是趙國實際上的開創人,趙雍是國家的中興君主,藺相如、廉頗等人是趙國中後期的頂梁之柱,他們力扶將傾之大廈,對趙國的政治有重要的影響。趙括被用,是趙國衰落的契機,他在長平之戰中真正地葬送了國家,使趙國加速走向滅亡。

趙無恤,晉末四卿之一。晉卿智瑤專權時,以伐越爭霸為名,向韓、魏、趙三家索地,以圖擴大自己的私人勢力。當時韓魏兩家業已割地,而趙無恤拒絕了智瑤的要求,與其直接對抗,被智瑤所糾合的三家聯軍圍困於晉陽,在智瑤水淹晉陽的關鍵時刻,趙無恤派人出城,暗中聯絡韓魏反叛智瑤,最後三家反滅智氏,三分其地,為趙國的建立開創了局麵。

趙無恤在智瑤的壓力麵前能夠明察政局,不畏強敵;麵臨敗亡的威脅,他能沉著應付,積極尋求政治陣營的新組合,敗中求勝;勝敵之後又及時轉換領導方式,對部下實施禮化教育,這些方麵均表現了他創國的精明。

大勇

智瑤索到韓魏之地後,派人來趙府求地,趙無恤拒絕說:“土地乃先世所傳,安敢棄之?韓魏有地自予,吾不能媚人也!”智瑤聞報大怒,乃盡出私甲,以滅趙分地為條件,合韓魏之勢,一同殺奔趙府,趙無恤退守晉陽,拉開了與強敵較量的戰幕。

當時四卿勢力中趙氏不為最強,趙無恤所以敢與智瑤糾合的勢力相對抗,絕不是一時的莽撞,主要地在於他對政局的正確觀察,這種觀察在他和謀臣張孟談的多次談話中體現了出來。當時晉國公室暗弱,對四卿無力相製,在智瑤挑起的四卿爭鬥中,智瑤合三家之眾,氣勢洶洶,但實際上正如張孟談所談到的:“韓魏無仇於趙,特為智瑤所迫耳。兩家割地,亦非心願,雖同兵而實不同心,不出數月,必有自相猜疑之事。”他們看到了智瑤與韓魏之間的深刻矛盾,知道這種矛盾遲早會導致他們之間關係的破裂,從而發生政治局勢的必然性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