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趙無恤:大勇之下無畏強敵(2 / 3)

趙無恤對政治局勢的正確判斷還在於充分注意到了自己一方的優勢,這種優勢表現在:第一,身邊有足智多謀的張孟談等人才,張孟談長於謀略,熟悉國情,忠誠可靠,隻要能充分相信並依靠這類人物,就能形成敵方無法比擬的現實的智力優勢。第二,晉陽由趙氏經營多年,趙氏家臣尹鐸向當地百姓數十年施寬恤之恩,百姓願為效死,趙氏在這裏的群眾基礎是相當鞏固的。第三,當年家臣董安於築晉陽城時,城牆高固,公宮之牆垣均以箭杆之料築造,獲蒿等物足以造箭,而堂室之柱皆以精銅為料,卸而用之,鑄兵器有餘,早年的備戰措施在此時正好發揮巨大的作用。趙無恤在防禦戰中曾感歎說:“甚哉,治國之需賢臣也!得董安於而器用備,得尹鐸而民心歸,天祚趙氏,其未艾乎?”表達了他對自己優勢的肯定和對禦敵成功的信心。

趙無恤對智瑤本人也是早有所了解的,還在趙鞅為卿時,趙無恤以世子身份代替父親隨智瑤從征,智瑤以酒灌無恤,無恤不能飲,智瑤乘醉發怒,以酒器投無恤之麵,麵傷出血,趙氏將士欲教訓智瑤,無恤勸說:“此小恥,吾姑忍之。”(第八十三回)班師回國後,智瑤反在趙鞅跟前說無恤的壞話,要讓趙鞅廢掉無恤,無恤知道智瑤的為人,了解他貪利、自傲和愚魯的性格特點。無恤敢於嚴詞拒絕智瑤之請,就是料定他成不了氣候。

趙無恤在敵強我弱的政治局麵下,能夠深刻分析政局的構成及其發展趨勢,能充分看到敵我之間的優劣對比,他不為敵人表麵的氣勢所嚇倒,勇敢地與其起而抗爭,表現了政治人物應有的無畏氣概。

大智

趙無恤在少年之時就表現出了他的過人之才,當時趙鞅已立他的嫡長子趙伯魯為世子,有個名叫姑布的人,以善於識才著稱,他向趙鞅竭力薦舉無恤,無恤是趙鞅的婢妾所生,趙鞅為了趙氏的興盛,將自己的幾個兒子全部叫來,逐一考察其學問,無恤有問必答,條理分明,引起了趙鞅的重視。據《史記·趙世家》載,趙鞅不久又對幾個兒子說:我將寶符藏在了常山,先找到者有賞。幾個兒子跑到常山上到處尋找,什麼也沒有得到,無恤回來卻說他已找到寶符了,趙鞅要他交出,無恤回答說:從常山之上,居高臨下,可以奪取代國。趙鞅歎服無恤之才智,遂廢掉伯魯,而以無恤為世子。

在被智瑤圍困於晉陽的關鍵時刻,趙無恤充分發揮了他的才智,他以智瑤與韓魏之間的矛盾為依據,根據政治局麵的演變趨勢,派張孟談暗使韓魏營寨,陳說利害,密結同盟,準備擊垮智瑤。從表麵看來,智瑤有軍事上的優勢,智瑤本人也為此洋洋自得,而趙無恤根據對政局的分析,試圖在四卿中建立政治陣營的新組合,他要建立一種暗中的優勢,這種優勢為智瑤所不知曉,必然能造成軍事上出其不意的成功。等韓魏被張孟談說服,與趙氏結成密盟後,智瑤失敗的趨勢已在所難免。

趙無恤策劃的這次軍事行動的成功,在於他能妥善處理防禦與進攻的關係,退守晉陽,是戰役上的防禦,但他為了進攻而防禦,在防禦中準備進攻,在防禦中積極實現進攻。與韓魏的密盟結成後,他將公開的防禦迅速地轉入暗中的進攻。公開的防禦,既是進攻的準備過程,又是進攻的配合手段。這樣,趙無恤把守與攻密切地結合了起來,當敵人還陶醉於勝利前的喜悅之中時,就猝然將其擊垮毀滅。

趙無恤在軍事鬥爭中密結同盟,瓦解敵軍,將敵人用以進攻自己的力量暗中化解為自己摧毀敵人的力量。同時,智瑤曾決晉水以灌晉陽,以晉水作為進攻的重要手段,趙無恤在晉陽深感這一手段的厲害,他在反攻中即以其人之水,反灌其人之軍,暗約韓魏決堤放水,將敵人進攻自己的手段順手用作置敵於死地的手段,使智氏軍隊全部被殲。

基於對政局的全麵把握,趙無恤在困守晉陽的危急時刻將瓦解敵軍的策略和轉守為攻的方式相結合,終於實現了對敵鬥爭的全麵勝利,奠定了自己穩定於政治舞台的基礎。

以“禮”固江山

徹底戰勝了智瑤集團後,趙氏的勢力進一步鞏固和壯大,瓜分晉室僅成了一個時間問題,趙氏麵臨的主要任務是穩定局勢,鞏固人心,趙無恤在這時及時進行了一次論功行賞。趙氏集團的人物一致認定張孟談為首功,但出乎意料,無恤卻以高赫為首功,張孟談心中不服,向無恤說:“高赫在圍城之中,不聞劃一策,效一功,而乃居首功,受上賞,臣竊不解。”無恤回答說:“吾在厄困中,眾俱慌錯,唯高赫舉動敬謹,不失君臣之禮。夫功在一時,禮垂萬世,受上賞不亦宜乎?”孟談愧服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