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魏斯:海納百川彰顯儒士風範(2 / 3)

有能者必用

魏斯在用人上本著有能必用的原則,善於用人所長,能使人才充分地服務於國家的事業。他執政約五十一年,其間以極大的氣魄延攬各類人才,放手讓他們參與政治,使魏國的國勢蒸蒸日上。

魏斯一度曾任李悝為相國,李悝是戰國初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據《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食貨誌》載,李悝在當政期間,實行了如下全新的政策:第一,頒布了“盡地力”的教令,主張同時播種稷、黍、麥、菽、麻等作物,以便能補救災害;主張不違農時地收種;主張利用宅院田埂種植作物。他的“盡地力”旨在充分利用可耕地麵積並提高單位麵積產量。第二,實行“平糴法”,主張國家在豐年收購一定數量的糧食,而在歉收之年賣出。他用這種所謂“取有餘以補不足”的方法,旨在限製商人的糧食投機,防止農民破產和城市貧民的流亡。第三,他參考當時各國法律編成了一部《法經》,這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法經》削弱了貴族的特權,對魏國的富強和後來的商鞅變法均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李悝在經濟上實現新的政策,在政治上主張法製,嚴格說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變法運動,他沒有係統的法製綱領,沒有徹底實行社會變革的意圖,在法製政治的實施上淺嚐輒止,但他卻開了法製政治的先河,是法家政治的首次成功嚐試。

魏斯還任用西門豹為鄴都(今河北漳西南)令,鄴都因漳水臨城而過,當地曾有“河伯娶婦”的迷信,害得那裏百姓逃亡,一派蕭條。西門豹到任後經過調查了解,機智地處置了若幹愚弄鄉民、為非作歹的老巫和惡霸,嚴重打擊了邪惡勢力,教育了民眾,其後又鑿渠引水、灌溉良田,使鄴地氣象一新。

魏斯身邊的翟璜是一個伯樂式的人物,他常能發現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人物向魏斯推薦。當初鄴都缺守,正是他向魏斯推薦說:“鄴介於上黨邯鄲之間,與韓趙為鄰,必得強明之士以守之,非西門豹不可。”(第八十五回)魏準備攻取北方的中山(今河北正定東北)以作為戰略重地,翟璜又向魏斯推薦說:“臣舉一人,姓樂名羊。此人文武全才,可充大將之任。”並介紹了樂羊的經曆和本人“高自期許,不屑小仕”的性格特點。樂羊被任元帥,率軍出征,出於策略上的考慮曾在前線休兵三月,朝中謗言遂起,翟璜對狐疑不定的魏斯解釋說:“此必有計,主公勿疑。”樂羊不久凱旋。當時魏與秦國相鄰,西河(轄地在今陝西華陰以北、黃龍以南、洛河以東、黃河以西)為兩國的頻繁爭奪地,魏斯向翟璜詢問可守之將,翟璜沉思半晌,推薦了自魯來魏的吳起,認為“此人有大將之才,主公速召而用之,若遲,則又他適矣”。吳起曾殺掉了自己的妻子,又貪財好色,名聲不好,翟璜解釋說:“臣所舉者,取其能為君成一日之功,若素行不足計也。”(第八十五回)吳起赴西河為守,修城築池,建起吳城以拒秦,又訓兵練武,戰績輝煌,穩定了魏國的西部邊界。翟璜以識才薦才而聞名,確是魏斯身邊不可多得的人物。

魏斯在自己的身邊任用了一批傑出的法家人物、軍事人才和其他方麵的能人,他豁達大度,包容百海,什麼樣的人在他手下都能充分地施展才能,能感到自我實現的滿足,他對這些人物的基本手段,一是因事擇人,量才使用,什麼樣的人就放在什麼樣的崗位上,使他的才能得以充分發揮;二是任用後充分信任,給他們實際職權,使其能放手大幹,建樹功績;三是嚴格掌握其任用度,保持防範心理,防止對人的濫用或誤用,如攻滅中山後就罷掉樂羊軍權,始終未給吳起以相國之位等。

魏斯對儒士高度尊重而不使用,因為他要由此提倡一種人格,影響社會風化,對這些在社會上有威望的名流恭謙團結,不管他們的實際才能究竟如何。與此相反,對有實際才能的人,他拉攏任用,使其為自己成一日之功,而不管其社會威望如何。一般說來,他對後者隻是一種直接的利用,這是他處世和用人的機妙的兩手。

巧送一匣釋兵權

軍事人才樂羊被推薦為攻伐中山的元帥,魏斯在對樂羊的使用和任免上巧用心機,充分顯示了他用人上的權術。

當時樂羊的長子樂舒在中山為仕,朝中有人因此對樂羊產生疑慮,但推薦人翟璜力保樂羊。魏斯召樂羊入朝,對他說:“寡人欲以中山之事相委,奈卿子在彼國何?”樂羊表態說:大丈夫建功立業,各為其主,決不以私情廢公事,並表示:“臣若不能破滅中山,甘當軍令!”魏斯立即勉勵說:“子能自信,寡人無不信子。”遂拜樂羊為元帥,令其率兵出征。這裏,魏斯聽到對樂羊任用上的兩種不同意見後是有過一番分析的,他從翟璜的介紹中知道樂羊是一個功名之士,料定他必定把功名看得比父子之情更為重要,因而基本上傾向於任用。見到樂羊後,他首先來了一個激將法,表明了任用的態度,並亮出了任用中的疑慮,這種懷疑式激將對於一個重功名的人具有較強的刺激,促使他在建功立業與骨肉之情之間提早作出明確的選擇,不致臨事猶豫誤事,同時又促使他下定決心,表明態度,以立狀的形式自我鞭策。

樂羊在戰場上攻勢淩厲,勢如破竹,但為了爭取人心,在兒子樂舒數次奉命求情時,他三緩攻期,於是魏國朝中流言日起,有人說樂羊父子情深,派他為帥終究勞師傷財,無益於事;有人說中山將分國之半給樂羊;也有人說樂羊圖謀與中山共攻魏國。群臣紛紛上書,要求采取相應措施。魏斯了解到了翟璜對樂羊的堅信態度後,將群臣的上書全部封存於箱中,同時不斷派人去前線問候樂羊,並為其在都城準備住所,等待他的歸來。在這裏,魏斯聽到了群臣的非議後,他在對樂羊的態度上麵臨多種選擇:其一是立即派人前去替換樂羊的元帥職務;其二是下令回兵,以收其兵權;其三是等待觀察;其四是慰勞勉勵。很顯然,前兩種選擇解決問題雖然痛快和迅速些,但有極大的消極後果,若不是逼反樂羊,也有可能前功盡棄,從軍事實踐上看,陣前易帥是迫不得已時的最下策。魏斯麵臨的第三種選擇是消極的,他經過一定的了解後,基本上對樂羊還取信任的態度,於是選擇了第四種方法,魏斯的措施公開表示了對前線將帥的信任與關心,在他們戰功未立的情況下,這種信任與關心尤其能使他們產生內心的感激,激勵他們對敵取勝的決心。魏斯的措施實質上是特殊情況下采取的感情激勵。從相反的情況講,如果樂羊真有二心,當時兵權在握,朝廷也奈何不得,隻有采取感情籠絡的方式,示以信任,才有可能使其重新考慮,消除二心。可以看出,在複雜的情況下,魏斯經過慎重考慮,確實作出了高明的選擇。群臣上書,魏斯並非對樂羊一點也未產生懷疑,他專門詢問翟璜,專門派使慰勞,多少反映了這一心機。他將群臣上書封存起來,為下一步的處理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