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政治人物
魏國的祖先是周文王的兒子姬高,姬高隨周武王滅商後被封於畢(今陝西鹹陽市西北),於是以畢為姓,稱為畢公或畢高。他的後代淪為平民,散居於中原或雜居於夷狄,有個叫畢萬的後代,曾為晉獻公的衛者,在晉國的拓疆之戰中幫助獻公攻滅西周所封的姬姓魏國,被任為大夫,封於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後世遂以魏為姓。晉國在春秋前期發生內亂,畢萬的後代魏犨隨重耳出外流亡十九年,重耳返國立為晉文公後,令魏犨承襲魏氏原封。其後魏荼、魏侈幾代參與或執掌國政。魏駒與韓虎、趙無恤聯合攻滅智瑤,為魏氏的發展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魏斯是魏國的開國君主,他和趙、韓一起瓜分晉國,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是為魏文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斯在戰國初期團結和使用了一批傑出人才,如樂羊、吳起、西門豹、李悝等,成為一時的強國。他的孫子魏罃(即魏惠王)執政時,任用軍事人才龐涓為元帥,侵掠他國,使魏國達到極盛,已有並吞韓趙之勢,前344年召集逢澤會,自稱為王。但龐涓後來在和齊國軍師孫臏的軍事較量中先敗桂陵,再敗馬陵,魏國損失慘重,從強國的頂峰上跌落了下來。而西鄰秦國方經商鞅變法,國勢正強,乘機奪取了魏國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之地,魏國自此一蹶不振,經常被秦國欺淩,被迫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戰國後期,“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不失為魏國較傑出的人才,他以養客而聞名,深通軍事,曾率兵擊敗過秦軍,但終究不能挽回國家的敗局,前225年,魏國被秦所滅。
以魏斯為首的人才群開創了魏國開國初年的輝煌業績,龐涓的參政與用兵使魏國的國勢急轉直下,魏無忌的微弱之功已是魏國滅亡前的回光返照。他們各是魏國一定曆史時期的代表人物,在魏國的政治長劇中各有自己的特點和光彩。
魏斯(?-前396),戰國時魏國的創立者。他曾參與三家分晉,與趙、韓一起,被周王封為諸侯,魏遂成為戰國時的七個大國之一。戰國初年,魏斯充分發揮了自己善馭人才的政治才能,團結和使用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很快使魏國強盛了起來。
尊儒尚賢
魏斯是戰國時最能自覺地虛心下士的國君,當時孔丘的高足卜商在西河講學,魏斯便以學生的身份從之聽學。族人魏成知他特別尊賢,向他推薦了兩個人物,一個是隱居不仕的西河人段幹木,魏斯聽說段很有德行,即命駕車去見,段幹木見車駕至門,越牆逃避,魏斯愈敬其高潔,遂留於西河,天天去門上請見,每次臨近其廬舍,總是憑軾起立,不敢倨生,以示恭敬。如此一月後,段幹木知其心誠,出而見之,魏斯以上等車載歸。魏成推薦的另一個人是田子方,田子方與段幹木同為王賓,有一次田子方乘車而出,路遇即赴中山就任的魏世子擊,魏擊慌忙下車,拱立道旁致敬,田子方驅車直過,傲然不顧,魏擊心懷不平,上前問田道:“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田子方笑著回答說:“自古以來,隻有貧賤驕人,哪有富貴驕人之理?國君而驕人,則不保社稷;大夫而驕人,則不保宗廟。楚靈王以驕亡其國,智伯瑤以驕亡其家,富貴之不足恃明矣。老夫貧賤之士,食不過藜藿,衣不過布褐,無求於人,無欲於世,惟好士之主,自樂而就之,言聽計合,勉為之留。不然,則浩然長往,誰能禁焉?武王能誅萬乘之紂,而不能屈首陽之二士,蓋貧賤之足貴如此。”(第八十五回)後來,魏斯聽到了這事,知道田子方不屈於世子,益加敬重他的為人。魏斯尚賢重士的名聲傳開後,四方賢才聞風來歸,李克、翟璜等許多謀士來投,朝中人才濟濟,令各國恐懼。
當時孔丘開創的儒家學說已開始形成一種思潮,在社會上有了一定的影響。儒士們掌握係統的曆史知識和較先進的文化知識,有一套修身治國的思想理論,魏斯虛心地向他們學習,甚至不惜花一月的工夫親顧草廬而聘請,與他們結為師友,表現了他對文化知識的渴求和尚賢的誠意。因為魏成薦賢有功等原因,魏斯在後期幹脆將魏成提升為相國,他曾和李克誠懇地對談說:“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見《史記·魏世家》)他將相國的重任托付給能夠識賢薦賢的魏成,表明了他要把尚賢作為一項長期戰略穩定下來。
魏斯因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在與人交往中確有一種儒風,儒家的思想準則已滲透於他的價值取向中。魏斯曾與虞人(掌管山澤苑囿的官員)相約午時在郊外狩獵,其日天降寒雨,他正在朝中向群臣賜酒,至午時,他下令撤席,催促駕車立即趕往郊野,身邊人勸他說:“雨,不可獵矣,何必虛此一出乎?”魏斯解釋說:“吾與虞人有約,彼必相候於郊,雖不獵,敢不親往以踐約哉?”儒家提倡與人為信,魏斯的行為與這種思想完全吻合。
魏斯尊士尚賢,實際上是在提倡一種人格,他希望把自己的國家建成禮儀之邦,因而對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儒士給予超常的尊重,這些人雖然沒有為他富國強兵、開拓疆域,但以他們的思想和人格促進了禮儀風化的改善,在禮儀文明方麵,對國家建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