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諸王
太平天國在洪秀全的領導下於道光三十年成立,其後,洪秀全自稱為天王,他隨後製定了六王統治的製度,封了東、西、南、北、翼五位王。這五位王分別是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馮雲山是洪秀全最早的信徒,也是洪秀全的好友和最得力的助手。楊秀清和蕭朝貴都是紫荊山區以燒炭為業的貧民,是上帝會早期基本組成力量中的成員。韋昌輝是桂平縣金田村人,也是上帝會的核心成員之一。在籌劃起義階段,韋昌輝出錢出力,為起義做了很大貢獻。石達開是石貴縣人,他老練達成,金田起義的時候,他召集了一支約四千人的隊伍。
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是晚清時期由農民起義創建的農民政權。開始於1851年的金田起義,結束於1864年,首都天京的陷落是太平天國結束的標誌。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是洪秀全,稱號為“天王”,洪秀全建立政權定都天京,就是現在的南京。這場由農民發動的起義前後一共曆時十三年,開創了中國不少的先河,例如中國農民起義第一次遭到中外勢力的共同鎮壓、利用西方宗教發動起義等。
太平天國起義的規模特別大,其疆域最廣闊的時候曾占有中國半壁江山,也怪不得清政府會那麼懼怕太平天國,一定要鎮壓下去,如果任其發展的話,大清的江山就真的要易主了。太平天國的理論綱領主要是《原道救世歌》、《原道覺世訓》、《原道醒世訓》這三本書內所載的內容。而這三本書的內容來源於中國籍傳教士梁發所寫的《勸世良言》。太平天國對曆史最為突出的貢獻是製定了《天朝田畝製度》,這一製度是太平天國解決生產資料與產品分配的革命綱領,在當時具有相當大的先進性。
太平天國雖然是由農民建立起來的一個新政權,但可惜的是,它的建立很快也流俗於所有的封建王朝,太平天國內為王為官者為所欲為,洪秀全生活糜爛腐化,朝政綱紀紊亂,聖靈亂封。雖然有一個比較有進步意義的《天朝田畝製度》,但未能貫徹執行。
《天朝田畝製度》
《天朝田畝製度》是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提出的一種關於生產資料和產品分配的一份文件。它所描繪的社會是農民心中最美好的理想社會,特別是土地均耕、財務公有和平均分配消費品,反映了農民渴望擺脫貧困、過上人人幸福的生活的要求。《天朝田畝製度》中所描繪的平均製度,是曆朝曆代從來都沒有過的,這也是農民戰爭史上所從來沒有的高峰。但是,這種過於理想化的製度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順天府科場案
鹹豐八年,順天府鄉試,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柏葰為主考官,副考官為戶部尚書朱鳳標、左都禦史程庭桂。鄉試結束後順利發榜了,結果,人們在榜單上看見了一個不應該在上麵出現的名字,這個人就是平常喜歡唱戲,經常登台演出的平齡。於是一夜之間,大家都在議論紛紛,一個優伶怎麼能夠榜上有名呢?這件事引起了禦史孟傳金的注意,他馬上上奏彈劾。鹹豐聽說這件事後大為震怒,他下令怡親王、鄭親王、吏部尚書三人去徹查這件事。
這三人領旨後開始仔細審查這件事。他們發現,這次的鄉試確實有舞弊發生。他們發現這個平齡的試卷草稿不全,詩、文、策內錯別字甚多,而且類似情況的還不止平齡一個人,還有五十多個人也是這樣的。隨後,他們又深入調查,發現背後參與舞弊的羅鴻繹等人。羅鴻繹是這科鄉試的應試者,他通過兵部主事李鶴齡溝通同考官、翰林編修浦安,浦安又溝通柏葰的家僮靳祥。靳祥求得主人許可,用掉換試卷的手法使羅鴻繹考中。
查到這個情況後,三位主審十分震驚,他們為防止有不為人知的事情隱瞞其中,便繼續查問下去。後來他們又查到,參加這次鄉試的還有一批十分有來曆的人,其中有兵部尚書的兒子、前吏部侍郎的同鄉、刑部侍郎的兒子以及他的幕僚等人。這些人都向副主考遞條子通關節。
這件大案曆時一年,案情錯綜複雜,種種弊端交錯其中。案情查清後,鹹豐帝下令把這些涉案的人員全部懲處,處死的處死,革職的革職,降黜的降黜,發配的發配。在這場大案中,最冤的就是主考官柏葰了,他本來罪不當死,但因為他與當朝的肅順等人有私怨,肅順便借此機會要把他除去,肅順竭力提出要把柏葰處死,鹹豐帝為了整肅朝綱便同意了處死柏葰的建議。
聖庫製度
聖庫製度是太平天國實行的一種公有共享製度。聖庫即公庫、國庫,太平天國以一切財物為上帝所賜,初時又規定惟上帝得稱聖,故稱公庫為聖庫。金田起義時,因許多人都是全家參加起義的,因此做出規定:凡參加起義者都“將田產屋宇變賣,易為現金,而將一切所有繳納於公庫,全體衣食俱由公款開支,一律平均”。以後,全軍實行這種製度。作戰中繳獲的金銀、綢帛、珍寶等,必須上交公庫,個人不得私藏,違者處以重罰,直至斬首。
殺雞取卵的開征厘金
鹹豐三年,鹹豐帝下詔說國庫空虛,無力維持軍餉。大清國出現財政危機,人人都惶惶不可終日。這個時候,有人想出了一個妙招:開征市稅。這是一個可以解決大清財政危機的好辦法。最初,這個新的商業稅收稱為“厘捐”,視貨物價值的高低征收,稅率為千分之十。辦法是政府派遣官吏在水陸要害地方設局卡,局征坐賈貨物稅、卡征行商貨物過境稅。
最初開征“厘捐”的是揚州江北大營幫辦軍務大臣雷以。鹹豐三年,雷以首先在裏下河設局,向揚州附近的各鎮米行勸厘助餉。雷以收厘捐的舉動,為大清朝解決軍需的燃眉之急找到了一條明路。從鹹豐四年開始,雷以又對米行以及其他行業鋪戶一律征收厘捐,先後在揚州仙女廟和泰州兩處設局辦理。當時在江蘇領兵的清軍大帥勝保向皇帝奏稱厘捐的好處,懇請在全國各省都開展推廣。
鹹豐帝同意在江蘇以外的地區推廣這一好辦法,首先在用兵省份酌量抽厘,逐漸在全國展開。鹹豐五年四月,湖南省仿行。鹹豐五年十二月四川總督試辦鹽厘。鹹豐六年,新疆、奉天續辦厘捐。鹹豐七年,吉林、安徽、福建仿行厘捐。
但這個好辦法在實行中也有問題。鹹豐十年,江蘇巡撫奏稱上海稅厘驟減。為解決存在的問題,戶部奏擬了《厘務章程》八條,鹹豐帝雖然批準了戶部的這個章程,但實際執行中還是有各自的問題,而且最後全國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規章製度。
開征商業稅本來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項重大財政改革,但鹹豐帝卻沒有好好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而是采取了殺雞取卵的做法,這無異於自取滅亡。
小刀會上海起義
小刀會是成立於廈門的民間秘密團體,屬天地會的支派,道光三十年傳到上海。上海小刀會成員主要是上海的福建籍勞動人民和部分工商業主。鹹豐三年,在太平天國起義和福建小刀會起義的影響下,上海的各支力量以小刀會名義結成統一組織,推舉天地會廣東幫首領劉麗川為首領,準備舉行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鹹豐三年九月七日,劉麗川和原小刀會福建幫首領陳阿林等在上海起義,占領縣城。隨即,從上海、嘉定分別出發,接連攻占寶山、南彙、川沙、青浦四縣,成立小刀會政權。初用“大明國”國號,旋即改稱太平天國,由劉麗川上書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表示接受領導。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1856~1860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侵華戰爭,因其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所以才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進犯廣州,挑起這場戰爭。1857年,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與英軍組成侵華聯軍,12月攻陷廣州。為了進一步擴大戰爭,給清政府施加更大的軍事壓力,1858年5月,英法艦隊在俄美的支持下攻陷大沽口炮台,逼近天津,並揚言進犯北京。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納為欽差大臣前往天津談判,6月,分別與俄、美、英、法四國代表簽訂《天津條約》,11月,又在上海簽訂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機於5月間用武力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割去了中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大片領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換約又派軍艦北上,6月25日,突然進攻大沽炮台。清軍奮勇抗擊,重創英法艦隊。1860年,英法再次組成聯軍,擴大侵華戰爭。8月,英法聯軍二萬五千多人由北塘登陸,攻陷大沽,占領天津。9月,在通州八裏橋擊敗清軍後,直攻北京。鹹豐帝帶領後妃和一批官員倉皇逃往熱河,令其弟恭親王奕留守北京負責議和。10月,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城。侵略軍一路燒殺搶掠,喪心病狂地把中外聞名的圓明園洗劫一空,焚毀殆盡,對中華民族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10月奕分別與英法代表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和批準中英、中法《天津條約》。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割去中國烏蘇裏江以東大片領土。外國資本主義的蠻橫侵略與清朝封建統治者的妥協投降,使中國繼鴉片戰爭之後又一次大量喪失領土和主權,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