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在大清的曆代皇帝中,道光帝被稱為是最節儉的皇帝,但是,他的節儉也隻是流於表麵而已,一個搖搖欲墜的王朝不節儉又能怎麼樣呢?麵對紛亂不斷的江山,他能做的就是不斷地賑災、不斷地剿匪,不斷地跟洋人交涉……可是,江山不是光賑災、剿匪、對付洋人就能出現一個太平盛世的,所以,道光帝也隻能在鬱鬱中終了了。
智勇二阿哥開槍退敵
嘉慶十八年,中國北方發生了震動一時的白蓮教起義,波及河北、河南、山東三省,起義的領袖是林清和李文成。這年秋天,起義軍派了二百人潛入紫禁城,準備攻下紫禁城,但可惜的是最後功虧一簣。而在這次事變中,一位皇子在其中大顯身手,從而得到了嘉慶帝的賞識,這就是二阿哥旻寧,就是後來的道光帝。
那天,林清率領他手下的人從內右門攻進了內廷,已經接近了養心殿,當時,嘉慶正率領大臣等人在承德避暑山莊狩獵,皇宮裏麵基本沒有什麼重要的人物。二阿哥旻寧本來也跟隨父親去了木蘭圍場,但他中途先回了北京,所以就趕上了這次事變。林清的人攻入內廷的時候,旻寧正在上書房讀書,他聽太監報告有叛軍攻進了紫禁城,便讓太監給他拿了槍來。滿族人都是馬上打天下,騎射是家傳的本領,這個二阿哥拿了槍,毫不含糊地就衝了出去。他舉著槍尋找射擊的目標,找準後發射了一槍,但卻沒打著人。然後他又發了一槍,這才打倒了一個人。隨後他又打倒了一個人,那些義軍見上書房這裏有人用槍阻擋,便放棄了上書房,轉而跑到別的地方去了。
隨後,旻寧調來了火器營的軍隊,開始嚴厲打擊這些義軍。義軍終於不敵這些先進的武器,被打敗了,而他們的領袖林清也在京郊的黃村被捕就義了。
事後,嘉慶在承德避暑山莊聽聞了奏報,非常高興,連連誇讚自己這個神勇的兒子,並封他為智親王,而且還授予他使用的那支火槍“威烈”的稱號,嘉慶還傳諭內閣,表彰二阿哥“忠孝兼備”等等。
清代皇帝的愛好是什麼
清代皇帝的誌趣比較高雅,昏庸腐朽的不多。清代帝王的興趣主要是兩件事,一是喜歡養鷹犬馬匹,經常會去狩獵,木蘭圍場是清朝皇帝狩獵的重要場所;第二件事是京劇,清代皇帝個個都愛唱、愛聽京劇,包括慈禧在內,都是京劇的行家裏手。除此之外,各位皇帝還有自己獨特的愛好,比如順治帝愛好看書,而且繪畫水平也很高;康熙帝則熱衷於各學科的學習;雍正帝是個工作狂;乾隆帝的興趣比較廣泛,他愛題字、寫詩,還愛好收藏;遜帝溥儀喜歡養狗,慈禧也喜歡養狗養貓什麼的。
道光即位之疑案
嘉慶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突然患急病去世,按照雍正皇帝立下的立儲規定,皇帝都是事先把皇太子立好,然後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麵藏好,等皇帝駕崩後,就把這個密匣取出,宣布新的即位人。嘉慶皇帝在患急病後,已經不能言語,隻是用手比劃著讓臣子們找到密匣宣布新的即位人。然而就在此時,人們發現,正大光明匾後的密匣不見了!那麼,密匣到哪裏去了?究竟誰是嘉慶密立的即位人呢?
從雍正朝開始,雍正帝規定了密立儲君的製度,但因為種種原因,正大光明匾並不安全,在以前的幾朝都發生過問題。既然知道這個,那麼嘉慶帝當然是不會把密立儲君的密匣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麵了。貼身太監翻遍了隨身帶的很多箱子,就是沒找到匣子,眾多隨身的大臣都陷入了恐慌之中。
其實,嘉慶帝在生前就已經向諸位大臣們表示了他的立儲意向。嘉慶帝共有五個兒子,長子早夭,二阿哥旻寧就成了長子。旻寧是嘉慶的皇後塔拉氏生的,出於對愛妻的愛,嘉慶對自己的這個長子也是十分偏愛,處處對他寄以厚望。經常讓他代替自己參加一些重要的活動,尤其在嘉慶十八年發生的林清事變中,神勇的二阿哥智退敵兵,讓嘉慶著實高興了一陣,這讓本來就想立旻寧為皇太子的嘉慶更加堅定了立旻寧的決心。
大臣們商議,先向還在紫禁城的皇後稟報皇上殯天的消息,聽聽皇後的意見。皇後知道這個時候儲君的重要性,她采取了一個折衷的方法,以自己的名義擬了一道旨,說她完全理解和尊重先夫的意見。就在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小太監帶著皇後居所的密匣姍姍來遲。旻寧按嘉慶遺詔即位為道光皇帝。
紫禁城的寡婦院慈寧宮
在清朝,按照封建禮儀,皇帝是不能與前朝的妃嬪們同居東西六宮的。所以為了安置業已歸天的老皇帝的妃嬪,特地建造了慈寧宮供她們居住。也就是說慈寧宮是專供過世皇帝的遺孀們居住的,這裏就是一個宮中的寡婦世界。那些先皇的遺孀們在慈寧宮中的生活不是我們想象中那麼風光的,如果是皇太後的話,還好一些,如果是一些地位低下的太妃們,就更慘了,在先皇生前她們就受冷落,在住進慈寧宮後地位就更是一落千丈,她們僅能得到很少的例銀,有一些為了生計還自己做手工活,讓太監們拿到宮外幫她們換一些零花。
綿愷屢遭降罰之謎
綿愷是道光帝的三弟,兩人從小一起長大,感情很好,但在道光帝即位後,這個綿愷卻屢次被降罰,這是為什麼呢?
道光三年正月初一,道光召回了綿愷和綿忻一起歡度春節,一家人其樂融融,但轉日就風雲突變了。第二天,道光說聽索特納木多布齋報告,昨天有兩頂轎子從神武門的中門通過,在清代,所有宮門的中門是隻有皇帝才可以走的。後經查明,走中門的是綿愷的福晉和恒齡的家屬。綿愷想方設法向道光申辯,說自己的家屬走的不是中門,道光便重新審理了此事,結果發現,綿愷福晉確實走的是中門,這下道光氣得不輕,幾天後,宗人府將綿愷革去了親王爵,道光加恩改為罰俸五年。
以後的幾年,綿愷深受道光信任,仕途還算順利。不料,到了道光七年,綿愷又受到了第二次挫折。事情是因為綿愷與太監接觸引發的,清祖製,皇室人員嚴禁與太監私下接觸,而綿愷卻對能唱曲會演戲的太監特別偏愛。他想方設法把會唱曲的太監弄到自己的府上來。但宮裏少了一名太監,早晚有一天是會暴露的,半年後,這件事暴露了。結果,綿愷被由親王降到了郡王,不過一年後,道光帝又恢複了他的爵位。
道光十三年,道光皇後去世,綿愷負責這次喪葬事宜。道光帝曾下詔,規定王以下、有頂戴官員以上,百日內不準剃發。綿愷為了表示自己對皇上的尊崇,向道光上奏說,全國百姓都很愛戴皇後,應該讓全國的百姓都在百日內不準剃發。道光雖深愛自己的皇後,但不願把皇後的喪禮辦得過於隆重,他指責綿愷說:我曾經下過旨,皇後的喪儀不能超過乾隆皇後和嘉慶皇後的規模,而你一再把那麼大的頭銜戴在皇後的身上,到底是何居心?於是,綿愷被革去了內廷行走,罰親王俸十年。
道光十八年五月,京城有民婦告綿愷私囚她的丈夫,此事一石激起千層浪,道光派人到綿愷家裏搜查,結果搜出來八十二個被綿愷私囚的人犯。道光這次真的是十分惱怒了,加之以前的種種錯誤,宗人府著議革去綿愷的親王爵,但道光還是從寬處理,降為郡王。
太和殿為什麼俗稱金鑾殿
提起金鑾殿,很多人都知道是皇帝坐龍廷的寶座,但要說到太和殿,卻沒幾個人知道這就是俗稱的金鑾殿。太和殿是明清兩代皇帝例行朝會、舉行大典、行使最高權力時使用的宮殿,它是皇權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象征,所以人們俗稱它為金鑾殿。
虎門銷煙始末
道光年間,英國、法國等國的商人在廣州地區瘋狂販賣鴉片,毒害中國人民,賺取大量白銀。道光帝曾多次發布上諭,命廣東和各省督撫查禁鴉片進口,但這些諭旨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當時,朝中大臣對禁鴉片持兩種看法,一種說應該下大力氣禁鴉片,一種說為了緩和外邦關係,應該逐步禁止。道光帝在這兩派之間搖擺不定,所以一直沒有很雷厲風行禁止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