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宣宗道光(2 / 3)

道光十八年,林則徐奉旨從湖廣總督任上來到北京,道光帝認真聽取了林則徐對禁煙的具體意見和措施,並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到廣東去禁煙。林則徐到達廣東後,立即召集了兩廣總督表示了朝廷對於禁煙的決心,並開始秘密調查取證。道光十九年三月,林則徐突然宣布收繳外商鴉片的命令。而那些販賣鴉片的外商還以為這個欽差和以前的欽差一樣,隻是做做樣子的呢。

林則徐將這個命令交給了行商總頭目,命令他轉給外國煙販,限他們三日內將自己船上的鴉片全部交出來,如果到期不繳,就封船封港。林則徐還要這些煙販出具保證書,以後來中國的商船不能再夾帶鴉片,一經查出,一律處死。外商迫於壓力終於答應禁煙。道光十九年六月三日,林則徐在廣東巡撫的陪同下在虎門開始銷煙。為了震懾外國商販,林則徐還發出告示,準許中外人士到銷煙現場觀看。

整個銷煙過程曆時二十三天,在廣東收繳的二萬多箱鴉片全部銷毀了,隻留下了少數的兩箱作為樣品帶到了北京。

禁煙功臣林則徐

林則徐,福建侯官人,嘉慶九年中舉,任廈門海防同知書記,後入福建巡撫張師誠幕府。嘉慶十六年中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進入道光朝,先後擔任江蘇按察使、陝西按察使、署布政使、河東河道總督、江蘇巡撫等。道光十七年,林則徐任湖廣總督,厲行禁煙,道光十八年五月,上《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折》。同年十一月,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達廣州後,大力禁煙,與英商人展開了鬥智鬥勇的禁煙活動。後在虎門銷毀了鴉片二萬多箱,為清後期的禁煙活動奠定了基礎。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龔自珍

龔自珍,晚清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浙江仁和人。祖父、父親均在北京做官,外祖父段玉裁是位文字學家。龔自珍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學術與文學的教養和熏陶。他小時候就讀書廣泛,關心國事,產生了改革變法的思想。他在科舉上十分不得意,27歲才中了舉人。道光元年任內閣中書,道光九年才中了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在官場上打拚二十多年,始終隻是個七品小京官,無法施展抱負。48歲時,他終於對官場厭倦,不抱希望,憤然辭官還鄉,不久與世長辭。

龔自珍的思想在政治、學術、經濟、文學等方麵都起到了振聾發聵、開一代風氣的作用。麵對嘉慶、道光年間日益深重的社會危機,放棄了他視之為生命的學問,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誌存改革。數次在自己的文中大聲疾呼,並猛烈抨擊清朝吏治的黑暗和官僚製度的腐敗。目睹種種衰世頹敗的景象,龔自珍在晚年的詩作中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抨擊弊政的同時,他還提出了補救時弊的主張,他提出淘汰冗員、改八股為策試、興修水利等一係列具體改革措施。他還十分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並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準備。在哲學思想上,他提出了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後起”的一家之談。在史學上,他發出了“尊史”的呼籲,並潛心於西北曆史、地理的探討。在文學上,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一。龔自珍一生追求“更法”,雖然到死也沒有實現,但在許多方麵產生了有益的影響。龔自珍一生創作,詩、詞、文都有建樹,被後世稱為“近代文學開山作家”。著有《龔自珍全集》傳世。

奸臣穆彰阿

穆彰阿,郭佳氏,滿洲鑲藍旗人。出身於滿族官僚家庭,父廣泰,官至內閣學士、右翼總兵。穆彰阿於嘉慶十年中進士,選庶吉士,累遷禮部侍郎,曆任兵部、刑部、工部、戶部侍郎。道光初年後,受到道光帝的信任,由內務府大臣擢左都禦史、理藩院尚書,兩署漕運總督,繼授工部、兵部、戶部尚書等職。一時之間,成為道光朝的重臣,鴉片戰爭時阻撓禁煙運動,誣陷林則徐等抵抗派,與英美等侵略者謀求議和,與之訂立不平等條約。後被革職。

孝全皇後的死因

孝全皇後鈕祜祿氏,是道光帝的第三位皇後。嘉慶十二年出生,道光初年選秀入宮。16歲由全嬪冊為全妃,道光四年封全貴妃,道光十一年生皇四子奕,就是後來的鹹豐帝。道光十三年,孝慎皇後佟佳氏病逝後,孝全晉升為皇貴妃,統攝後宮事務。道光十四年正式冊為皇後。這位春風得意的皇後,隻做了六年的皇後,就於道光二十年正月暴崩了,年僅33歲。

正史上對於孝全皇後死亡的記載大多都語焉不詳,隻是在民間多有流傳,說孝全是被皇太後毒死的。九鍾山人所著的《清宮詞》對這件事是這樣說的:“如意多因少小憐,蟻杯鴆毒兆當筵,溫成貴寵傷盤水,天語親褒有孝全。”照這首詩看,孝全暴崩,好像是宮中新年家宴,被人下毒致死。《清宮詞》這首詩的後麵有一個注釋,分析孝全的死因,認為孝全之死是孝全違背了家法,孝和皇太後執行家法的結果。至於違背了哪條家法,這首詩的注釋中沒有提及。

除了上麵這種說法外,在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說孝全是為了讓她的兒子當上皇太子而下毒想要毒害其他的皇子,結果事情敗露了,孝和皇太後大怒,賜孝全自縊。還有一種說法是:孝全發現皇太後知道此事後,畏於家法,羞懼難當,自己服毒而亡。這種看法在羅悼融所著的《賓退隨筆》中有記載。

孝全皇後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到今天也沒人能說出準確的答案,我們能知道的就是,在孝全死亡十年後,道光立了孝全生的孩子奕為帝,有人說奕的皇帝位子是孝全用死換來的,因為無論從各方麵講奕都比他強,但道光還是放棄了奕而取了孝全皇後所生的兒子即位,算是告慰孝全的在天之靈。

道光帝的後妃們

道光帝的後妃有名份的大概是二十名。道光的皇後比較多,前前後後一共有四位,分別是孝穆成皇後鈕祜祿氏、孝慎成皇後佟佳氏、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孝靜成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另外還有兩位皇貴妃,和眾多妃嬪、貴人、常在。

《穿鼻草約》之謎

穿鼻草約是鴉片戰爭時清政府欽差大臣琦善私自口頭應允英國代表義律的議和草約。道光二十年八月,英軍在騷擾廣東、炮擊廈門、占領定海後,向清政府示威,並擬定了一份《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提出賠償、開埠以及割讓一島或數島的無理要求,道光帝看事態擴大,便派琦善與英軍進行交涉。

道光二十年十一月,琦善到達廣州後,一直采取迂回的策略與英軍周旋,琦善一直不同意割地,但可以賠給英軍五百萬兩白銀,英軍不同意,而琦善也是毫不讓步,英軍見自己的陰謀不能得逞,便采取了他們的老伎倆,想用武力迫使清廷同意自己的無理要求。道光二十一年一月七日,英國突然攻占珠江口虎門的大角、沙角炮台,雙方的談判因武力而陷入了僵局。琦善此時不敢自作主張,他發了一封奏折向道光帝請示,但沒等道光帝的指示到來,英方就單方麵宣布《穿鼻草約》成立。其實琦善對該草約隻是口頭應允,並未正式簽字。該約主要內容包括:(1)香港本島及其港口割讓給英國。但香港商業應征收的一切正當捐稅,應按黃埔貿易條例繳納中國。(2)賠償英國六百萬銀元,其中一百萬銀元立刻支付,餘款按年平均支付,至1846年付清。(3)開放廣州為通商口岸。

道光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六日,英軍突然用武力強占了香港島。二月二十六日,道光皇帝在得到廣東巡撫怡良奏報英軍占據香港後,一氣之下將琦善革職捉拿解京,家產查抄入官。而此時的《穿鼻草約》上,依然沒有中國人的簽名,英軍見是這個情形,便又一次采取了武力來解決事情,英軍先發製人攻陷了虎門炮台,就此,清政府和英軍的談判宣告徹底破產,而《穿鼻草約》也因為沒有清政府的簽名而被清政府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