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仁宗嘉慶(2 / 3)

令人疑惑的是,和珅跌倒後,查抄出來的家產除了賞賜有關人員外,都不知去向了,而且嘉慶的國庫也是依然空虛,可見並沒有充到國庫中去,那麼這些錢都到哪裏去了呢?後來,有官員上奏說和珅的財產不止這些,應該再查,結果遭到了嘉慶的嚴厲駁斥,由此可見,和珅的財產可能大部分落到了嘉慶個人的腰包裏,讓他實實在在地肥了一把。

紫禁城內為什麼沒有廁所

紫禁城裏住著那麼多的人,為什麼居然沒有廁所呢?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宮裏有一批人專門負責刷便盆和便壺。紫禁城裏的燃燒材料是木炭,木炭的灰燼又輕又幹燥,是很好的臭氣和水分的吸收劑,所以,宮裏的人都習慣用便盆和便壺,使用完後,就由專人收集起來刷幹淨。經過炭灰處理過的便髒物,當天就要運出宮外,所以紫禁城裏無論冬夏,絕無臭氣,也很少有蚊蠅。

洪亮吉上書獲罪

洪亮吉,清代文學家,生於乾隆十年,江蘇常州人。自幼喪父而刻苦讀書,與同裏黃景仁、孫星衍友善,並得袁枚、蔣士銓的賞識。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充國史館編纂官。後督貴州學政,嘉慶元年回京供職。

嘉慶帝在處置了和珅後,致力於中興大清,他重視言官,讓言官們大膽言事,洪亮吉受到嘉慶這一政策的鼓勵,於嘉慶四年八月上書托人代達嘉慶。就是這份上書,讓他差點掉了腦袋。這份上書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列舉了嘉慶朝各項不合理措施,後半部分才是事情的重點。洪亮吉在後半部分中曆數用人行政仍沿用舊習,對於和珅這樣的事情的防止再發生很不利;還指出考試製度的不完善,指出士大夫不顧廉恥,翰林大考行賄作弊之風盛行;還說了嘉慶賞罰不分明,而臣下蒙蔽欺妄時有發生;對於言路,洪亮吉認為雖然大力提倡,但實際並未實行;對於吏治,洪亮吉把矛頭直指各省大員,指出各地官員的貪汙成風、行賄成性的後果。

洪亮吉的這份上書實為一份上佳的奏言,不僅直言無隱,且分析透徹,有理有據,文中雖然也透出文人的那種難以實施的弊病,但充分表達的對於國事和社會的關心卻是實實在在的。這本來是一份難得的諫言,但可惜的是,剛剛親政的嘉慶並聽不進這些逆耳的忠言,他發下諭旨,說洪亮吉實是妄佞小人,下令將其革職,發配伊犁嚴行管束。

次年四月,洪亮吉剛到伊犁不久,嘉慶帝對此事有所感悟,便把洪亮吉召回原籍看管。但是,嘉慶帝對洪亮吉的處理已經傷害了很多直諫之臣的積極性,導致嘉慶本來可以大展宏圖最後卻隻能守著父輩留下的江山吃老本。

紫禁城裏的雨水如何排出

紫禁城裏的排水方法,主要利用地麵坡度,使雨水通過石槽流入排水溝道。各宮殿的庭院都是中高邊低,北高南低,使雨水首先流入四周房基下的石水槽,這叫明溝。明溝遇有台階或建築物,則在其下開有劵洞,這種劵洞口叫“溝眼”,溝眼是地麵水穿過障礙物的進口和出口。地麵或明溝的水流入地下,需通過入水口,這種入水口多為方石板鏤雕成錢幣形,稱為“錢眼”,錢眼是雨水由地麵流入地下溝道的入口。雨水就這樣排了出去。

使嘉慶警醒的李毓昌之死

李毓昌,嘉慶朝一代廉吏,山東即墨縣城西閣人。嘉慶十三年李毓昌中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江蘇候補。是年,黃淮泛濫,江蘇淮安一帶洪水成災,清朝廷發放賑銀救濟災民。李毓昌等十人受兩江總督鐵保委派赴山陽縣查賑。山陽知縣王伸漢把清廷發放的賑災銀盡數都收到了自己的腰包中,聽到有人來查,他擔心出事,便精心賄賂前來查賑的官員。十名官員中隻有李毓昌不吃他的這一套。

李毓昌來到山陽後,不畏艱難,深入民宅與放賑名單逐一核對,不久便掌握了王伸漢虛報戶口,克扣賑銀的底細,憤怒的李毓昌準備報告淮安府。李毓昌的動向並沒有逃出王伸漢的眼睛,他知道如果此事暴露後果將不堪設想,他開始想法補救,他先是假惺惺地設宴利誘李毓昌,但遭到他的嚴辭拒絕。王伸漢此時急紅了眼,他買通了李毓昌的三個仆人將投了毒的茶水給李毓昌喝,結果李毓昌大量吐血,見李毓昌還是沒死,王伸漢又用絲帶勒死了他,並偽造了李毓昌自縊身亡的假象。隨後,王伸漢又與淮安知府勾結一氣,密謀定案,使李毓昌受冤蒙屈。

嘉慶十四年,李毓昌的妻子在整理丈夫遺物的時候發現了一件血衣和寫有“山陽冒賑,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負天子”的稟帖殘稿,李毓昌的妻子頓時對丈夫的死起了疑心。她要求開棺驗屍,得知了李毓昌的死亡真相後,李毓昌的叔父便赴京城向都察院告狀,嘉慶皇帝本來就對貪官汙吏十分討厭,得知這一情況後,決心借機整頓吏治,以李毓昌這樁蒙冤命案為借口向貪官開刀。

案情很快大白,嘉慶皇帝下令將謀害李毓昌的貪官汙吏處死,並把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革職流放,還懲處了其他涉案的官吏和九名查賑大員。李毓昌冤案最終得以昭雪。

紫禁城裏隨處可見的大缸有什麼用途

在紫禁城裏,有很多銅製的大缸,這些缸都是幹什麼用的呢?原來,這些缸主要是用來儲存水防火用的,當然也是一種裝飾品。清代的大缸是內務府營造司營造的。一般大缸都設置在宮殿前後,或行路兩旁。平日缸內貯滿清水,用來防火。按照規定,每年到農曆小雪的時候,要在缸下的石座內置炭火,給缸加上棉套,上覆木蓋,以防凍冰,到來年驚蟄時才可撤火。

官員私造假印案

清朝前期,官場風氣雖然不是很好,但因為皇帝的聖明,這些權臣也不至於敢明目張膽地朋比為奸。到了乾隆後期和嘉慶朝,因為和珅的專權,這種情況開始嚴重起來。在嘉慶十一年,終於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吏治腐敗的案件。

嘉慶十一年八月,直隸布政使慶格上奏稱查出司書私雕假印、勾結舞弊一案。嘉慶帝看完奏章後十分震驚,認為一個小小的司書敢於做下這種大逆不道的案子,實在是出乎情理之外,於是,他派大學士費淳等人趕往保定嚴加審問。經過審問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原來,直隸曆年庫中出入的銀數混亂不清,慶格向司書查詢,司書支吾不語,所以慶格就把曆年的糧冊拿來詳加查核,發現曆年征收的地丁錢糧等都有虛收的款項。他馬上將有關人員叫來查問,這才知道發生了私雕假印的事情。嘉慶在得知事情的原委後,非常氣憤,下令把這些涉案人員該處死的處死,該發配的發配,一網打盡。

嘉慶十四年,京中又發生一起私造假印舞弊案,而且比十一年發生的那起更為嚴重。當時有工部書吏王書常,私刻假印,冒領庫銀。每當朝廷批準歲修工程時,他就捏造大員姓名,重複到內務府或戶部等衙門支領銀兩,到此事案發的時候,他已經冒領了十四次之多,冒領的白銀數目達十萬兩。此案發生後,王書常伏法,戶部和工部的大員都受到降職或黜革處分。

養心殿書架上是什麼書

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中,可以看到養心殿內陳設的格局搭置布景,而養心殿內最最醒目的標誌物就是正中一座禦書案,背後兩排大書架,書架每層均置有藍色綢子簾。那麼,在這綢子簾後麵,擺放的是什麼書呢?這部書不是什麼《論語》、《大學》、《孟子》,原來是清朝嘉慶年間收藏在這裏的《宛委別藏》,分裝在一百個楠木匣中,內容是一百六部古書的手抄本。這部《宛委別藏》是清朝學者阮元花費幾十年心血收集、編纂、抄錄而成的,沒有副本,隻此一套。

嘉慶重臣王傑

王傑,清朝重臣,乾隆二十六年殿試點為狀元。初任翰林院編修,升任侍講,五任內閣學士,曆任吏、禮、工、刑、兵等各部侍郎以及左都禦史、兵部尚書、軍機大臣、尚書房總師傅,六任會試主考,四任學政。乾隆五十二年為東閣大學士(宰相),總理禮部。嘉慶即位後,他擔任首輔。

王傑在乾隆和嘉慶兩朝四十餘年的仕途生涯中,忠清剛直,老誠端謹,薦賢舉能,清廉自守,不結黨營私,不趨炎附勢。嘉慶皇帝前後,川陝豫楚土地兼並和剝削十分嚴重,百姓生活困苦不甚,豫、陝、川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清軍派兵圍剿,久久不能平息,王傑時值因病免官,但他密切關注白蓮教起義,立即上書嘉慶帝,主張實行懷柔政策,優待“歸順”的起義群眾,並認為起義的根源在於地方吏治黑暗、官逼民反所造成。主張用募兵的方法把鄉勇和起義人員改編為正式軍隊。

王傑是封建王朝中一名難得的廉潔之士,他在與和珅的過招中尤其表現出了他的清正廉潔。他經常會與和珅爭得麵紅耳赤,毫不顧忌和珅的權勢。在嘉慶扳倒和珅的過程中,充當了嘉慶的前鋒,他是負責審理和珅案件的主審官。他秉公執法,細察了和珅的一切罪狀,為嘉慶扳倒和珅立下了首功。

嘉慶五年,76歲高齡的王傑以年紀太大為由請求解職,嘉慶帝一再地下詔挽留,並特許他拄杖入朝。無奈三年後,他還是辭職還鄉了。就在臨行前,他還專門上書請求嘉慶帝盡快解決政治上的腐敗問題。王傑辭職離京的那天,嘉慶帝賜給他一把乾隆禦用過的手杖和禦製詩兩首,以表尊敬和器重。嘉慶九年,王傑病逝於北京,終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