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高宗乾隆(2 / 3)

然而,當上了皇後的烏拉那拉氏的幸福生活並沒有過多久,就發生了一件令她自己也想不到的事情。這件事發生在乾隆三十年年初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的途中。乾隆是一位非常風流的皇帝,而皇後卻十分的耿直,對風流的乾隆素有約束,乾隆在宮中的時候很難隨心所欲。現在出行在外,他很想擺脫宮禁的束縛。在行至杭州後,這位風流天子在飽覽了西子的美景後,竟然步入青樓,與那些風塵女子尋歡作樂,而一些侍臣竟然為討主子歡心,挑選了幾十名姑娘到船上為皇上吹打彈拉。皇後在自己的船上越聽越生氣,於是寫了一封直言諫書。寫好後,她拿著這封諫書到了皇上的龍舟,到了龍舟上,皇後發現龍舟上懸掛了紅燈,這是皇帝召幸妃嬪侍寢的標誌。皇後又氣又急,不顧內監的阻攔,一直闖到皇上的龍榻前。已經就寢的皇上聽到外麵一片喧鬧,早已驚醒,見皇後未經通稟已經來到了榻前,便惱羞成怒,大發雷霆,反斥皇後忤逆,令人拉她出去嚴懲。事後,皇太後也聽信了乾隆的一麵之辭,也以為皇後這次是失儀了。皇後完全絕望了,她不願再回到宮中,情願削發為尼。皇後自行削發後,被乾隆責令她先期回京了。

回京後,乾隆欲以皇後“瘋疾”的理由廢了她的皇後位,但卻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極力反對。乾隆隻好保留她的皇後位。乾隆三十一年,當乾隆正在木蘭圍場狩獵的時候,皇後在冷宮裏憂憤而死。聽到皇後去世的消息後,乾隆絲毫不為所動,隻派她的兒子回京為她辦理喪事,並發了一道諭旨,以皇貴妃的禮儀辦喪。這位耿直的大清皇後,就這樣因為觸犯龍顏而憂憤去世了。

愛修園林的乾隆帝

由於乾隆朝國庫充盈,所以這位喜好遊山玩水的皇帝在自己在位期間大肆修建園林宮殿。光是對紫禁城和熱河行宮的新建、改建、修建就達到了數次之多。他修建園林宮殿時間之長、建築項目之多、耗費之大、成就之顯著,實是其他朝代的皇帝所不能及的。乾隆在紫禁城裏新建了寶月樓、紫光閣、九龍壁、小西天、萬佛樓等等,還重修了清漪園,也就是現在的頤和園,並對圓明園進行了修建。

編修《四庫全書》

清朝統治者自入關後,就很重視漢學的發展和書籍的修編。到了乾隆朝,這種風氣發展到了極盛的時期。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下令全國各省官員廣泛搜集前代遺書和本朝人的作品,他要編一本超過任何一個朝代的總書。為此,乾隆為這套書命名為《四庫全書》,四庫,就是說這套書的編輯是以“經、史、子、集”為綱領來編排的,而“全書”,則表示這套書要將經、史、子、集四大類的最好的書、最有價值的書全部網羅在內。乾隆的要求之高、之大,確實很令人讚歎。

《四庫全書》館在乾隆三十八年二月正式開館,設有正副總裁、總纂官、總閱官、總校官、纂修官等職位。在前後九年的時間裏,這裏聚集了全國最有名望的專家學者,可謂是人才濟濟之地啊。在這一時期,最有名的專家學者有紀昀、戴震等人。

為了編纂《四庫全書》,乾隆下令全國大規模地征集圖書,一時間,全國上下興起了一陣愛書熱潮。在征集到的圖書中,還有一部分是對清政府的統治不利的文字,特別是明清之間的一些野史。乾隆編纂《四庫全書》主要是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對於這樣一些不利於他統治的文字,自然要銷毀。於是,在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乾隆趁征書的機會,大力查禁一些不利於清政府統治的圖書,隻要發現了,一律銷毀。經過十幾年的查禁,收繳的違禁圖書竟然達到了三千多種、十五萬部之多。而且,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根據乾隆的指示,凡古籍中有違禁的字、詞、句等,都要進行篡改,好多珍貴的典籍變得麵目全非。

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第一份《四庫全書》於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正式修成。《四庫全書》共收書三千四百六十一種,另有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種,全書共有七萬九千多卷。《四庫全書》工程浩大,編成後僅抄寫了七份,各裝訂成三萬六千多冊,分別藏在北京文淵閣、圓明園文淵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沈陽故宮文溯閣、揚州文源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紀昀等人編撰的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一部官修圖書目錄。紀昀在主持編纂《四庫全書》的近十年間,每得到一本書,他都命人寫一篇簡單明了的提要,介紹作者的生平、學術流派、書籍的版本、內容、考據甄別及簡要的總體評價,後來把這些提要彙總起來,編成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因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實際上是《四庫全書》的總目錄,共二百卷、三百多萬字。

偽皇孫案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第五次南巡回京的路上,經過涿州的時候,忽然有一個僧人領著一個幼童前來見乾隆。這名僧人告訴攔住他的禦前太監說:他所領的這個孩子不是等閑人,他是皇上的孫子,是皇四子的遺腹子,因為生他的時候是國喪期間,違背禮製,不敢留在大內,於是輾轉送到了外麵。太監一聽事情重大,不敢攔阻,便帶他去見了乾隆。

乾隆一聽事情的原委,不敢貿然決定事情的真偽,但他不覺得想起了往事。乾隆的四子名永,早在乾隆二十八年的時候就過繼給皇叔允裪,按規矩,每個皇子皇孫生了孩子都要入宮稟報,乾隆依稀記得永生下孩子的時候也曾入宮稟報過,但聽說不久孩子就死了,而且說孩子是被永的妃子們害死的,還有人說,孩子是被人調了包,送到宮外去了。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這個時候,乾隆也不敢下決定。

為了慎重起見,乾隆召來了永的王妃,王妃說永的孩子確實是死了,她還曾經撫屍痛哭呢。乾隆見永的王妃這樣說,就斷定這個皇孫是假的,便讓軍機大臣嚴加審問這僧人和這名幼童。在軍機大臣的嚴加審問下,這名僧人說了,這名幼童根本不是什麼皇孫,而是一個叫郭二格的孩子。乾隆一怒之下,把這個和尚斬首了,並下令把這名幼童發配到伊犁充軍。但沒想到的是,這個叫郭二格的孩子到了伊犁仍然自稱是皇孫,幹下了許多不法的事情,本來乾隆還想饒他一條性命的,但事到如今,他是想饒也饒不了了,於是下令把這個郭二格斬首了。

揚州八怪

俗稱的“揚州八怪”是清代中葉揚州畫家中的八名佼佼者,他們是鄭板橋、金農、高翔、黃慎、李方膺、羅聘、汪士慎、李八人。這八個人是一群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他們生活在社會的中層,對官場的腐敗、富商的巧取豪奪,均有所了解。麵對現實生活,結合自身的遭際,產生了對社會的強烈不滿。在貧富不均麵前,他們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常寄予深切同情,不時代為發出憤怒之聲。他們雖落魄,但卻極重風骨,因此借書畫宣泄心中的不滿。他們的畫不拘於古,不流於俗,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書畫藝術流派,給當時的畫壇帶來一股清新之風,因此稱他們為“揚州八怪”。

國舅爺傅恒

傅恒,李榮寶的第十子,生於康熙五十四年,乾隆皇後孝賢純皇後的弟弟、嘉勇郡王福康安的父親。傅恒最初被授予侍衛,之後便平步青雲,先後任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右侍郎、軍機處行走、內大臣、戶部尚書、彙典館總裁、侍衛內大臣保和殿大學士。這一晉升過程,隻有六年多的時間,而且年齡也僅有二十幾歲,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他受寵的程度了,當然,他的受寵也與他的姐姐孝賢皇後的受寵分不開。

傅恒在乾隆朝主要立下了這麼幾次功勞:第一次是乾隆剛即位的時候,經張廷玉的指點,他一路上明查暗訪,民情、吏治、經濟、治安、稅務、文教一把抓,發現了土地兼並嚴重、白蓮教風行、吏治混亂等問題。每隔幾天就洋洋萬言將路上所見寫給皇帝。這些資料對於剛剛即位的乾隆來說是多麼珍貴啊,所以,這個傅恒想不受寵都不行了。

第二次是黑查山一役,他在李侍堯的幫助下,率領五百人星夜突襲,大破飄高反賊。體現了他卓越的軍事和用人才能。

第三就是山西貪汙案,這個案子原被告雙方都是當朝大員,他們之間互相攀咬,幾乎將整個山西省的官員都牽扯上了,皇上先後派了楊嗣景、孫嘉淦、傅恒三個欽差查案,最後三人同堂會審,多虧孫嘉淦言辭犀利步步緊逼,傅恒在旁大力支持,才算把兩個貪官拿下。

第四件事情就是平定大小金川。在傅恒去平定大小金川之前,已經有幾個將軍在那裏吃了敗仗,乾隆派傅恒去也是希望能夠扭轉局麵的。傅恒一去,果然大勝,但雙方為了和平還是以和解的方式結束了這場戰爭。

傅恒一生功勳無數,更為重要的是,他還為朝廷提拔了一批可用之才,比如,劉墉、紀昀、阿桂、李侍堯等這些乾隆朝的名臣都是傅恒推薦的。乾隆三十三年,乾隆對緬甸用兵,首戰不利,傅恒再次請纓。就在緬甸戰場上,傅恒病重,乾隆三十五年三月,傅恒從緬甸返回京城,兩個月後,病情加重,七月病逝,一代大將就這樣煙消雲散了。傅恒去世後,乾隆十分受打擊,感覺就像是失去了左膀右臂。在傅恒的葬禮上,乾隆親臨祭悼,並諡號“文忠”。

林爽文起義

林爽文,福建漳州府平和人,乾隆三十八年隨父母遷居台灣。乾隆四十九年,林爽文加入天地會。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率領千餘人,在距彰化縣二十餘裏的大裏杙豎旗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三千人,隊伍很快攻下了彰化附近的一些城鎮。林爽文發出布告安民,提出他起義的宗旨是“保農業”、“安民心”,並申明軍紀。起義軍攻下彰化後,推林爽文為大盟主,定年號為“天運”,第二年改為“順天”。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福康安奉命到達台灣,對起義軍進行分化瓦解,以優勢兵力解諸羅之圍,又接連攻下鬥六門、大裏杙等軍事要地。次年正月初五日林爽文被俘,解往北京後就義。

福康安真的是乾隆的私生子嗎

福康安,富察氏,國舅傅恒的兒子。乾隆皇後的侄子。乾隆時任侍衛,授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後任封疆大吏。其武功高強,多次鎮壓民眾起義並立下了赫赫的戰功,後來被乾隆封為貝子,官至武英殿大學士。之所以會有人說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的事情出現,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這個福康安實在是太受乾隆的寵愛了。

認為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的人認為,乾隆和福康安的母親有私情。乾隆和傅恒的夫人的關係確實有許多令人費解之處。根據民間傳聞,傅恒的妻子是滿洲出名的美人,入宮朝見之時給乾隆看中了,兩人有了私情,生下的孩子便是福康安。傅恒是乾隆非常器重的大臣,乾隆三十五年,傅恒病死後,乾隆親自到傅恒府上悼念,而且還在悼亡詩中意味深長地表示:“平生忠勇家聲繼,汝子吾兒定教培。”

傅恒共有四子。長子福靈安,封金羅額駙;次子福隆安,封和碩額駙;第三子就是福康安。他兩個哥哥都做駙馬,而他最得乾隆恩遇,反而沒有娶上公主,不知內情的人便引以為奇。為此,傅恒還數次請求讓福康安也娶公主,乾隆隻是微笑不許。這不由得讓人心生疑竇。福康安既然自幼即被乾隆喜愛,為什麼乾隆偏偏不將公主下嫁給他,使之成為地位顯赫的額駙?

其實,乾隆自己就承認和福康安之感情有如家人父子,在福康安長大成人後,乾隆對他的恩寵無人能及,生前封他為貝子,死後贈郡王。福康安一生征戰無數,據說他每過一處,地方官都要供給巨額財物,“笙歌一片,徹旦通宵”,甚至在戰場上也是如此,而乾隆對此絲毫不加責怪。

然而,說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還是缺乏很有力的證據,而且,因為乾隆與孝賢皇後的感情很深,如果基於這一點的話,乾隆對福康安以及他父親的恩寵也是情理之中的。

乾隆朝的千叟宴

千叟宴始於康熙,盛於乾隆時期,是清宮中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禦宴。按照清廷慣例,每五十年才舉辦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陽春園宴請全國70歲以上老人兩千四百一十七人。後來雍正、乾隆兩朝也舉辦過類似的“千叟宴”。乾隆五十年,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適逢清朝慶典,乾隆帝為表示其皇恩浩蕩,在乾清宮舉行了千叟宴。被邀請的老人約有三千名,這些人中有皇親國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從民間奉詔進京的老人。這場浩大的酒局,被當時的文人稱作“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受寵愛的十公主

乾隆皇帝是一位風流皇帝,他一生妃嬪眾多,子女也眾多,有十七位皇子和十位公主。在這些孩子中,乾隆非常寵愛他晚年生的十公主。十公主是他65歲的時候生的,作為皇帝,乾隆也非常懼怕死亡的來臨,而65歲還能生孩子,讓乾隆大喜過望,從乾隆三十一年小兒子永璘出生以來,八年裏後宮就再沒響起過嬰兒的啼聲。他沒想到,自己和青壯年男子一樣,仍然還有讓女人孕育孩子的能力,那就是說,自己定能得享遐齡。得到了這個結論,他能不高興嗎?

乾隆之所以這麼寵愛十公主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十公主長得特別像自己,而且十公主性格剛毅,這一點更像乾隆,乾隆對十公主的寵愛達到甚至想立她為儲的地步了。據禮親王昭梿所著的《嘯亭續錄》記載,在十公主12歲的時候,乾隆曾親口對十公主說:“汝若為皇子,朕必立汝儲也。”

皇上對十公主如此寵愛,對十公主的額駙的選擇自然也是十分上心。乾隆四十五年,十公主剛5歲的時候,乾隆就把她許給了自己的寵臣和珅的10歲的獨生子豐紳殷德為妻。乾隆五十二年,就在公主將要出嫁的時候,乾隆破格封十公主為固倫和孝公主,按清宮的規矩,皇後所生的女兒才能封為固倫公主,相當於親王的品級,而妃嬪所生的女兒隻能封為和碩公主,相當於郡王的品級。十公主不是皇後所生的,卻也被封為固倫公主,可見乾隆對她寵愛到什麼程度了。

十公主下嫁豐紳殷德後,並沒有沉浸在幸福的婚姻生活中,而是嚴格要求豐紳殷德。在嘉慶四年,和珅被嘉慶帝鎖拿後,十公主為其夫求情,和珅的家眷以及豐紳殷德的官爵才得以保全。嘉慶十五年,豐紳殷德因病去世,此後,十公主自己一個人主持家政十多年,並且受到了嘉慶、道光兩位皇帝的照顧。道光三年,十公主因病去世。享年49歲。

乾隆的後妃們

乾隆是一個十分風流的皇帝,他的後宮妃嬪之多,實是超出了他的先輩們,甚至可以與他先輩們的後宮妃嬪的總和相媲美。乾隆一生共有三位皇後,首先就是他的嫡皇後孝賢皇後,然後是差點被廢的烏拉那拉皇後,然後是在乾隆死後被嘉慶追封的嘉慶的生母孝儀皇後。乾隆的後宮有名號的大概有三十八人。在這些人中,比較受到乾隆寵愛的主要有所謂的香妃,還有為他生下十公主的敦妃以及為乾隆生下他十分中意的永琪的愉妃等人。

微服南巡的皇帝

乾隆從小就對他的祖父康熙帝非常崇拜,康熙在位時曾經六次南巡江浙等地,這讓乾隆更是羨慕不已。他曾經寫下“六度南巡止,他年夢寐遊”的詩句,表達了他對江南的無限眷戀之情。乾隆之所以要六次下江南,除了向他的祖父學習外,還有其他幾個原因。

首先,乾隆知道江南一帶的才子很多,為了多多地籠絡這些人更好地為朝廷服務,他才選擇了六下江南。凡是他路過的地方,他都下令根據當地的情況減免賦稅,減輕人民的負擔。對於前來接駕的當地官員,乾隆也一一接待,對於前來接駕的老臣,乾隆更是噓寒問暖,關懷備至。而那些江南的才子們也在乾隆的一再關懷下,表示一定盡全力為朝廷服務。

乾隆六次下江南除了籠絡人才外,還主要視察了水利項目。六次南巡中,乾隆有四次視察了浙江的海塘工程,五次視察了黃河的治理工程。視察水利是乾隆南巡最成功的一個舉措,為老百姓切切實實帶來了不少的益處。

當然,乾隆南巡除了這些政治目的外,還有一個最大的理由,就是遊山玩水。他這六次出巡的鋪排浪費之極,實在是令人發指。乾隆每次都是率幾千人馬,浩浩蕩蕩地從京師出發,一路上,雖然都有各地官員為他準備好了一切,但還是要花費很多銀子。乾隆每次都要帶著皇太後、皇後、妃嬪等數人,這些人更是奢華無度,愛講排場,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向當地的官員索要各種珍奇物品。沿途的所有官員也是盡可能把最好的寶物獻給皇上,還專門造了行宮、花園供皇上使用。乾隆六次南巡,一共建造了三十座行宮,都是金碧輝煌。一路上吃喝玩樂的花費更是不在話下,雖然乾隆強調不能鋪張浪費,但各地官員為了討好乾隆怎能不絞盡腦汁投其所好呢?